近期,户外爱好者伤亡事件频频发生:从四川党岭的高原休克,到珠峰东坡的暴雪围困,再到祁连山被困游客遇难、子龙秘境坠亡事故……一些人擅自进入禁止区域,或超越自身能力强行探险,付出惨痛代价,令人扼腕,也再次敲响警钟。
近年来,这样血淋淋的教训并不少,为何拦不住“冒险者”的脚步?原因是多重叠加的。有人把专业探险简化为“说走就走的旅行”,心存侥幸,或是贪图炫耀,将以身试险当成“社交资本”。也有一些机构或个人利欲熏心,不顾风险,违规组织“探索秘境”。当然,规范不完善,监管有缺位,户外运动合规引导缺失,也是事故不时发生的重要原因。
户外运动不是“玩命”,保护区、禁区更不容挑战。违规探险,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也可能造成公共资源的损耗。由此可见,以制度划出户外运动“红线”,规范户外运动刻不容缓。
对于管理部门而言,建立“疏堵结合”的管理机制很有必要。一方面,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区域的管理责任和处罚权限,借助科技力量加大巡查和监管力度,严禁“黑团”“野导”带客进山,对擅自进入禁区,违规组织、虚假宣传路线等行为依法追责,并通过“黑名单”制度予以“禁足”。另一方面,不妨规划设计更多安全、合法的路线,并完善气象、路况等信息服务,建立专业户外应急救援网络和有偿救援机制,引导公众在安全区域内开展户外活动。
制度是外在的“护栏”,理念才是内心的“指南针”。户外运动协会、俱乐部等行业组织,应尽快出台领队资质认证、装备标准、培训规范等行业准则,推动户外文化从“炫技式冒险”向“负责任探索”转型。而户外运动爱好者更要树立理性认知,户外运动的魅力在于探索自然而非挑战规则,应选择正规组织,提前评估自身能力与环境风险,严守安全准则。
安全是户外运动的绝对前提,规则是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把制度完善到位、把责任落实到底、把意识根植于心,将敬畏之心融入前行的每一步,才能让户外运动在安全轨道上健康发展,真正享受户外探险的乐趣。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