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此次行动将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张截图、一段视频或一个表情包,都可能成为情绪的引爆点。积极正向的情绪能够凝聚人心、传递温暖;而被恶意挑动的负面情绪,则如同“毒素”一般污染网络环境,不仅使网络空间沦为情绪宣泄的“垃圾场”,更挤压理性讨论的空间,对社会心态产生影响。令人忧虑的是,“情绪”正日益被某些人利用,成为获取流量的捷径。
此次专项行动,聚焦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是网络治理的深化和进阶。揆诸现实,一些人故意煽风点火,挑动负面情绪。有的借社会热点事件强行关联身份、地域、性别等信息标签化、污名化炒作;有的围绕就业、婚恋、教育等领域“贩卖”焦虑带货卖课;有的恶意解读社会现象,片面放大负面个案。种种恶劣行径,搞得网络乌烟瘴气。
这对社会风气、世道人心也是一种毒害。此次专项行动,列出的“负面清单”很全面,既聚焦具体问题,又覆盖广泛现象,体现出强烈的针对性、系统性与精确性。期待相关部门坚决亮剑,让故意“带节奏”的人付出代价,让放纵戾气的平台担起责任。
网络情绪扩散的关键环节在平台。各类平台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主动对照工作要求开展自查自纠。平台要认认真真做好的事情有不少。比如,加强内容审核,从源头遏制负面情绪信息的传播;优化算法推荐机制,摒弃唯流量导向的内容分发逻辑;通过技术手段识别颓丧消极、极端对立、恐慌焦虑等负面内容并限制其传播,同时为积极正向、理性客观的内容提供更多展示空间。
广大网民既是网络空间的“使用者”,也是网络环境的“守护者”。维护清朗网络空间,需要大家保持独立思考,擦亮眼睛、提高警惕、理性发言,避免被负面言论利用。这既是现代网民应具备的基本媒介素养,也是在为构筑清朗网络空间出力,因此受益的也是每一个人。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