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华侨城片区北部沉寂了16年的华中电厂,改造后变身O·POWER文化艺术中心。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建立全国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系统掌握工业遗产、工业主题展览展示场馆、工业旅游目的地、工业版本、工业文化资源集聚区等5类资源家底。工业遗产是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技术或社会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和。摸底是工业遗产由碎片化登记走向体系化管理的关键一步,也是由零星散乱保护走向整体有序供给的关键一步。通过统一登记、分类和有序推进改造,便于将散落于各地的“被遗弃”工业厂区“点亮”,让工业遗产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服务于建设,服务于生活,赓续工业文脉。
一、数字时代工业遗产价值
从工业化到数字化,不仅有生产技术的变化,而且有城市布局、发展方式、人与技术关系、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变化。数字化转换了空间,以数字方式驱动物质资源开发和利用。城市布局不再围绕几种主要的工业生产进行,而是更加突出生活需要,突出产业内在转型。多样性产业发展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技术关系也更加协调。文化传承从中心化的文化构建向节点式的文化构建转变。数字化时代,并不是要抛弃工业遗产,相反,要珍惜和传承工业遗产。数字化脱胎于工业化,数字化真实效果需要工业化转型实现。
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在揭示工业化初期、中期、晚期的城市及社会环境,资源及技术利用方式,发展历程及其逻辑。通过显性展示,人们可以更深层理解人与技术关系,技术与城市关系,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数字化时代并不是天然美好的时代,它只是转换了一种技术方式。如果没有价值、历史和精神引导,数字技术也可能导向糟糕的社会境况。通过展示,人们可以更清晰理解从工业化到数字化的自然与社会变迁过程,其中哪些值得保留,哪些需要改造,哪些必须摒弃。数字化带来更复杂且变化的技术环境,更需要正确的价值指引。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在数字化时代提供一些确定性价值指引。
工业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现实的工业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挑战:1.自然衰败与损毁。大型工业设施(如高炉、厂房)长期暴露在外,受风雨侵蚀,结构老化严重。2.城市更新与拆迁。随着城市扩张和产业升级,大量旧工业区面临被拆除的威胁。3.保护成本高昂。物理修复和维护需要巨额资金,让许多地方政府和管理机构难以承受。为此,数字化技术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1.永久性存档。创建高精度、可永久保存的数字档案,即使实体消失,其数字孪生也将永存。2.预防性保护。通过数字化监测,可以分析建筑物的变形、裂缝发展趋势,为物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更灵活地适应城市变迁。3.低成本传播与活化:数字内容可以无限复制、低成本传播,通过互联网触达全球观众,极大拓展了受众范围。
二、数字空间特性及工业遗产保护
数字空间是一种生产空间,与传统的空间生产相对。亨利·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the space),该概念的核心旨趣是将作为载体的物理空间(things in space)转化成作为过程的空间生产(production of the space)。生产性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相连,使时间镌刻在了空间之中。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入数字空间,人们可以借此生成新的空间。工业遗产可以用来装饰房屋、装饰生活,可以进入文化生产程序,形成新的文化产品。通过新的生产,人们可以回到过去,可以展示一种生活。新的生产空间可以形成新的交往交流场景,共同促进工业遗产新的开发利用。工业遗产在生产空间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
数字空间是一种流动空间,与现实的固定空间相对。曼纽尔·卡斯特将网络社会产生的新的空间逻辑称为流动空间。他认为,网络社会是环绕着各种流动——例如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性互动的流动,影像、声音和象征的流动——而构建起来的。具有完整界定的社会、文化、实质环境和功能特征的实质性地方,成为流动空间里的节点和中枢。工业遗产进入流动空间,它将传承到更远、更意想不到的地方。它将通过各种变形渗入到网络社会中起作用,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流动并不是单向的,流动出去的元素,可以回到工业遗产保护和传承现场,形成新的遗产展示和讲述方式。通过多向流动,工业遗产价值可以渗入数字社会,推动工业化与数字化的结合。
数字空间是符号空间,与传统的物质空间相对。恩斯特·卡西尔将符号空间分为神话空间和抽象空间。神话空间是神话世界那种既具体又有完整性的空间。抽象空间是通过抽象认知形成的空间。符号空间是通过符号构建激发人的感知想象所形成空间形态。在数字空间里,符号空间的想象性内容可以具体化为人们可见、可触、可听、可感的虚拟空间。工业遗产的符号化和虚拟化,可以进入一种新的创新性保护和传承状态。通过符号虚拟化,不但工业遗产元素有更多的分解和组合,形成新的想象性创新,而且通过数字虚拟构建,可以将想象性的场景转化为虚拟现实场景,以节省现实磨合的方式推动工业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反过来,虚拟场景可以激活现实利用,形成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活化”形态。
数字空间是超真实空间,与现实的真实空间相对。让·鲍德里亚最先提出“超真实”概念,他认为,媒介技术与符号编码主导的社会中,拟像(simulation)取代真实成为主导现实更真实的“超级真实”秩序。鲍德里亚通过“内爆”“模型先在”“拟真”等概念,揭示了空间的后现代转向。超真实背后是符号编码对现实细节的凸显,将现实的真实推翻并进行符号重构。工业遗产进入超真实空间,它的细节将得到凸显并构建新的真实空间。一种元素可以应用到不同场景,并进行更丰富的解读。不同元素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工业遗产可以相互合作,重现当年工业生产场景。在超真实空间,工业遗产价值可以更好发挥,超过现实的工业遗产场景。
三、工业遗产数字化保护措施
工业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数据采集(数字化建档)。这是基础性工作,旨在创建工业遗产的“数字孪生体”。1.三维激光扫描。快速、精确地获取建筑物、设备的外观三维点云数据,形成毫米级精度的模型。适用于大型、复杂的工业场景。2.无人机倾斜摄影。通过航拍获取多角度影像,自动生成三维实景模型,非常适合大型厂区、烟囱、铁塔等的外部环境建模。3.高清摄影测量。对文物细节(如铭牌、齿轮、雕塑)进行多角度拍摄,生成高分辨率纹理模型。4.360°全景拍摄。记录空间整体环境,用于制作虚拟漫游。内部信息采集:收集历史图纸、档案、照片、口述史、音频视频等,与三维模型关联,形成立体的数字档案。
其次,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1.点云处理。将扫描的点云数据去噪、拼接,构建出精准的三维网格模型。2.纹理贴图。将高清照片映射到三维模型上,使其呈现真实的外观和色彩。3.优化与轻量化:对模型进行优化,使其能够在网页、手机等终端流畅运行。
再次,内容活化与展示传播(数字化传承)。这是实现价值转化的关键,让数据“活起来”。1.线上数字博物馆。建立网站或小程序,展示三维模型、VR漫游、老照片对比等。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Zollverein) 拥有极其完善的线上数字档案和虚拟导览。2.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让用户头戴设备,完全“穿越”到虚拟的工业历史环境中,亲自操作虚拟机器(如启动一台蒸汽机车)。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真实的工业遗址上叠加虚拟信息(如看到报废的机床重新运转的动画)。如,英国很多工业博物馆提供AR应用,让游客能看到矿井下的工作场景。3.沉浸式互动体验。在遗址现场设立大型屏幕、互动沙盘、全息投影等,动态还原生产工艺流程。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南市发电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电厂历史。
第四,数字文创与IP开发。1.基于数字化模型,开发数字藏品(NFT)、游戏皮肤、影视剧背景、文创产品等,创造经济价值,反哺保护工作。2.数字孪生与智慧管理。将整个厂区建成数字孪生平台,不仅用于展示,更用于监测环境、管理安保、模拟灾害应急等,实现智慧化管理。
(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