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生态、智慧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着力点 | 社科成果选粹

邓达奇 黄丛浩
09-22 10:2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韧性、生态和智慧是新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关键词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引领,要有创新的发展思路统筹。总体而言,韧性、生态和智慧是新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关键词。

一、韧性、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辩证解读

(一)独立内涵和多元价值

韧性、生态和智慧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未来城市建设的基本形态,三者分别具有独立的内涵,展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价值。

韧性城市建设是让城市肌体更强壮。伴随城市功能的丰富和城市财富增长,城市治理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愈发复杂,城市的脆弱性也随之增大。面对这些挑战,传统防灾规划方法往往强调治理和抵御,主要关注防灾本身而忽略了其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城市韧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基础设施、制度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在整体层面包括设施脆弱性应对能力、社区应急能力,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引导与调控能力,同时还包括经济的多元性、人口结构模式及人力资本运作方式等多重社会要素的合成。

生态城市建设是让城市更美丽。生态城市的设计立足于生态学原理,目的就是打造宜居、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必须采取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这就包括基于保护自然环境理念创造社会生态技术,建立环保型产业体系,将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绿色能源融入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实行城市生活的生态化。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需要着力将文化、制度、道德、法律、教育等社会领域的各类要素进行“生态化”。

智慧城市建设是让城市大脑更聪明。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新一代信息集成技术主要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空间模拟信息集成等,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充分使得城市运行的各个领域的核心信息被展示出来,由此促进城市规划、治理以及智慧化服务的更新。智慧城市将城市发展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当中,综合政治管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转型、产业迭代升级、城市规划发展等多重要素,实现城市发展的新跨越,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民众生活幸福感的整体目标。

(二)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

虽然韧性、生态和智慧在出发点、目标和内容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但三者并非是完全割裂开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兼容、彼此成就、协同发展的关系,它们在建设过程中互补融合的前景十分光明。

智慧城市与城市韧性的提升具有内生关联,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借助智能技术手段和智慧社会体系,全方位提升城市的韧性,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确保城市安全运行,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应有内涵,因为社会对未来智慧城市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通过科技改变生活质量,而是更聚焦于怎样的技术才能让城市在突发事件中保持韧性。相对应的,韧性城市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为城市的“大脑”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城市之生态和韧性也是耦合的——在韧性这一视角下,城市这一物质实体,逐渐成为具备“生命”概念的生态有机体;而生态之城则更具韧性、更可持续。高质量生态城市的目标是提升城市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的防范与应对,手段是强化城市在弹性城市、韧性城市以及海绵城市等方面的规划,结果是最大限度提升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程度。

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融合也是双向赋能的过程。智慧城市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底座,在城市交通规划、产业环保布局、气候变化应对、能源产业升级等方面都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智能战略布局优势,实现生态城市(理念)与智慧城市(技术)以及整体智能战略(平台)完美地结合起来。

二、韧性、生态和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智能联动增强城市韧性

构建韧性城市,要以新型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数据要素的渗入及重构为媒介,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的监测、分析、研判以及预警等机制,加强对城市安全状态数据的全天候、全时段把控,严格控制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的内外部风险。一方面,全面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智慧城市科技引领,做好预案管理、应急响应和救援准备,实现自然灾害防治“自动化”。在具体方面,通过AI大数据分析,编制与生成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图,为城市自然灾害防治提供精准预判与账本管理依据,做到一张图感知、一本账管理。在灾害事故监测预警体系方面,实现“防、管、控、应”的体系化应对,建立“全灾种、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预警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在数据资源建设中的功能,将数字资源平台视为城市管理各级部门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工程,实现城市风险应对的“无缝高效联动、数据瞬时共享”,在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构智慧城市信息模型(CIM),打造“一网统管”智慧平台,在对城市各类应急领域数据统计和对接共享的基础上,对城市重点场所、区域、建筑、设施、地形、交通、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要素进行数据成像,构建集“事件模拟、趋势推演、态势呈现、智能决策”于一体的城市智能化综合应急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各类应急情况的实时感知、全景检测、远程指挥与调度,以及灾后快速恢复的闭环管理,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韧性理念绘就绿色生态

加快建设韧性城市以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城市韧性生态协同发展的目标,理论上要设置科学易操作的韧性指标体系对城市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和测度,作为城市生态规划目标及生态建设目标的重要导向和约束。环境/生态系统韧性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水文修复、生态脆弱性地区保护、不同生境的邻近性、侵蚀速率、总最大日负荷等。实践上要完善有韧性的城市生态基础网络。根据“生态记忆”理论,生态空间的景观异质性和连通性,有助于其在遭受灾害冲击后快速恢复。

生态智慧核心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城市系统中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等部分的和谐发展,这为“将城市作为动态复杂系统”的智慧城市提供了理论框架。其对韧性城市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在城市建设、治理、规划和重构中完整的展现生态知识,因地制宜,提供超越物质消费的城市体验。其次,提高适应能力,即提高城市功能扩建的可塑性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调整的灵活性。再者,尊重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实现基本需求的普惠性,同时发展出更高层次的需求服务。

(三)数字化赋能生态之城

数字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推动生态城市数字化转型,一是要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的系统建设。包括及时更新现代信息化技术,围绕生态环保发展目标,建构“1+1+N”(1个门户,1个智慧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N个环保业务应用)平台,以智慧平台创新理念贯彻到整个环境执法当中,实现精准执法、精细监管、联合治理以及科学预测与决策,保障信息资源服务的高效、快捷,形成功能先进、服务便捷的新型生态环保治理体系。二是推动排污企业数字化转型。政府应通过正面清单、信用评价、联合惩戒、补助补贴等方式鼓励排污企业履行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设施设备、与政府数字化环境监测平台联网、主动公开监测信息等法定职责。三是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要促进生态环保技术的提供方,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研究开发应用新型、高效、便携的数字化、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及监管平台等;另一方面,要扶持第三方环保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方。四是要促进环境的社会监督的数字化。向社会开放必要的生态环境数据,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加强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

【本文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专项科研项目“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路径研究”(2025AC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邓达奇 黄丛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