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新时代城市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特别强调要“提升城市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营造国际化城市生活空间”。深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正以国际化社区建设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使命担当:深圳国际社区的战略定位与深层价值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深圳国际社区超越单纯居住功能,成为深入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解读深圳国际社区的深层价值,既要立足深圳提升城市能级的现实需求,更要将之置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格局中考量。深圳国际社区不仅承袭了“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又凭借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拥有“融通内外”的协同优势。通过高标准建设国际社区,深圳可进一步强化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在汇聚全球资源、展示开放形象、推动制度创新、深化粤港澳合作上释放更大效能。
国际社区是深圳培育新动能的“创新连接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位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凭借与港澳及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深度联动,赋予国际社区不可替代的要素配置能力。作为全球科创资源的重要集聚地,深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前沿技术与跨境资本。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交通便利,结合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的产业优势,共同推动国际社区发展为跨区域创新的重要“枢纽节点”。这种社区场景与湾区资源相互赋能的叠加效应,正是新动能的鲜活来源。相较于单一的城市物理空间,深圳国际社区构建出更具延展性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创新生态系统在汇集全球高端要素在社区内扎根的同时,借助大湾区网络实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配置,为深圳从科创重镇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跃升注入持久动力。
国际社区是深圳对外展示的“开放窗口”。深圳不仅拥有机场、港口等一流“硬联通”设施,还以国际社区为关键载体,生动展现城市“软实力”。 这一“软实力”具有鲜明特质,既彰显了深圳“包容多元”的城市品格,又通过深化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构筑融汇本土根基与国际标准的服务体系。作为外籍人才与港澳青年融入湾区的第一站,深圳国际社区的服务品质、文化氛围,直接决定着外界对粤港澳大湾区开放活力的认知。国际社区在创新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上展现出独特价值。其一,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外宣的固有模式,而是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中外居民们的在社区交往、公共服务体验、文化活动过程中,可直观感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效。其二,展示维度具有高度综合性,深度融合了文化交融、社会治理、经济创新、规则对接等多重内涵,由此勾勒出立体鲜活的中国印象。
国际社区是深圳检验治理能力的“改革试验田”。深圳的治理现代化,始终以制度创新为重要牵引。国际社区因集聚大量外籍人才与港澳跨境人才,天然成为粤港澳规则机制衔接、对接全球合作的微观实践场域。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深圳在探索与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城市治理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国际社区建设是深圳在已有的城市治理经验基础之上的进阶挑战。国际社区治理既要满足外籍人士对国际标准服务的需求,又要适配港澳居民的生活习惯;既要坚守内地治理原则,又要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与港澳成熟经验。面对多元文化需求与湾区标准对接的双重挑战,深圳以国际社区为创新支点,率先探索治理体系改革与区域“软联通”的制度性突破,如推动政务服务跨境衔接、优化公共服务规则协同、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平台等。相关探索不仅有效破解了社区层面的实际问题,更为深圳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可借鉴的先行成果。
先行先试:深圳国际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深圳的国际社区建设历程,是一部从自发形成到系统推进、从单一功能到多元融合的创新发展史。深圳较早面临城市国际化的课题,其发展呈现出从市场驱动到规划引领、从试点探索到体系构建的清晰演进路径,逐步完成了从国际化社区到国际化街区,再到国际化城区的三级跃升。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频繁对外交往,深圳自然形成多个境外人员聚居区。这些未经系统规划的聚居区便是深圳国际社区的早期雏形。随着城市国际化进程加速,2014年深圳前瞻性地出台《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首次系统提出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明确要求完善社区涉外服务基础设施,引导外籍人士参与社区自治和文化活动,并确定了8个“国际化试点社区”。这一阶段的实践,破解了早期外籍聚居区管理服务的痛点,积累了“以社区为单元推进国际化”的宝贵经验。
国际社区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后,深圳开始探索规模化、体系化发展路径。2019年,深圳在全国首创性提出“国际化街区”概念,出台《关于推进国际化街区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国际化内涵从“居住生活”延伸至“产业、人才、治理、生态”多维度,标志着国际社区建设进入“片区协同”新阶段。国际化街区以街道为统筹单元整合片区资源,衔接区域规划,建立“市、区、街道”三级联动与“湾区、城区、街区、社区”四区共创模式。
2022年,深圳国际化街区建设迎来重要节点。随着首批20个国际化街区进入验收阶段,建设体系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同年,《深圳市国际化街区建设评价指南》《深圳市国际化街区规划布局与建设指引》先后出台,在全市划定38个国际化街区总体布局,构建起“商务交往+产业创新+教育科研+商业文旅”四类国际化街区协同发展的功能网络体系。2024年,深圳市发布地方标准《国际化街区建设评价规范》,标志着国际化街区建设进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2025年2月,深圳市委以“1号文件”形式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工作方案(2025—2027年)》,吹响了新一轮国际化建设的“冲锋号”。福田区率先响应,出台全市首个区级国际化城区建设《三年工作方案》。随后龙华、盐田等区相继跟进,将“国际化城区”写入官方文件,标志着深圳国际化建设进入“城区尺度”的系统推进期。“国际化城区”是以全域为尺度,以高端要素集聚、国际规则对接、多元文化共生、外籍人员便利为核心,具备全球资源链接力、国际形象展示力和对外开放辐射力的综合性功能城区。国际化城区的提出,打破此前国际化资源分散布局的局限,按照“15分钟-30分钟城市生活圈”标准在全区范围内成网成体系布局,让“国际范”成为城区底色。
深圳国际社区发展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路径。国际化社区是“点”,作为早期试点,聚焦居住生活单元,探索外籍聚居区的服务与文化融合,为后续发展提供“初始经验”;国际化街区是“线”和“面”,是社区经验的扩容与深化,将国际化从生活场景延伸至产业、治理等多维度,形成“片区协同”的成熟模式;国际化城区是“体”,是街区模式的全域赋能,站在行政区域或功能核心区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实现国际化从“局部突破”到“全域覆盖”的跃升。深圳实践不仅是自身城市能级提升的过程,更为全国超大城市推进国际化提供了经验,让“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蓝图从规划走向现实,为打造全球标杆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聚力突破:打造国际社区“深圳样板”的路径与建议
从早期市场驱动的自发探索,到如今政策引导下的系统推进,深圳国际社区已成为城市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站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起点,需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破解当前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从“要素集聚”向“功能升级”、从“局部示范”向“全域协同”迈进,进一步擦亮国际社区 “深圳样板” 的品牌底色。
以“全域协同”为导向,完善规划建设体系。当前深圳国际化建设已进入“城区尺度”新阶段,需打破行政与区域壁垒,推动功能与资源整合。紧扣深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未来产业布局,推动国际社区与周边科创园区、产业基地的联动发展,实现“以社区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的产城融合目标。围绕“高效共享、全域覆盖”原则,结合人才分布与服务半径,科学布局国际教育、医疗及多语种政务等关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错配。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分级落实任务、动态反馈需求,确保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的高效贯通。定期开展国际化建设成效评估,将中外居民与重点产业人才的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确保建设成果精准贴合实际需求。以此构建全域联动、产城互促、供需匹配的国际化建设新格局,为深圳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筑牢根基,也为全国城市国际化发展提供“深圳经验”。
以“规则衔接”为核心,深化制度型开放突破。国际社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软联通”,需持续聚焦粤港澳规则机制对接的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一方面,可依托国际社区试点,在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探索更多“跨境通办”“标准互认”举措,如扩大港澳执业资格在社区医疗、教育领域的备案范围,推动社保、税务等高频服务实现“一地受理、湾区通办”,让规则衔接成果直接惠及中外居民。另一方面,可借鉴国际通行治理经验,结合深圳实际制定《国际社区治理规范》地方标准,明确涉外服务、文化融合、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操作细则,既保障治理的规范性,又为国际人才营造“熟悉又安心”的生活环境。
以“多元共治”为突破,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国际社区的治理活力在于主体多元化,需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居民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建议设立“国际议事专席”,为外籍及港澳居民代表预留席位,涉及其权益事项须经协商后推进,让外籍居民、港澳同胞与本土居民共当治理主角。搭建 “跨文化治理平台”,组建专业调解队伍化解文化差异引发的矛盾。推动政府角色由管理者向服务者与赋能者转变,通过提供启动资金、资源对接和项目化扶持等方式,培育和支持由中外居民自发成立的社群与自治组织,让治理从“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由此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人人能参与、事事有回应”的氛围。
以“文化共生”为纽带,提升城市软实力。国际社区是展现深圳“包容多元”城市品格的重要载体,需以文化融合为纽带,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建议常态化开展“中外文化节”“邻里开放日”等活动,鼓励中外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创作、民俗体验,让岭南文化与国际潮流在日常互动中深度交融。可依托“多元共治”平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共同策划社区文化项目,比如联合举办“国际美食市集”“中外艺术联展”等。将多元文化差异转化为独特的社区魅力,让开放包容成为深圳国际社区最鲜明的标识,以文化吸引力增强国际人才的归属感和定居意愿。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防台风准备不用手忙脚乱,总有人琢磨出省时又管用的省心办法——或许你有快速封窗的懒人技巧,又或许你总结了台风天必囤清单……这些防台风的实用经验,都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本期话题】#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一定要专业吗?不,来鹏友圈放开“整活”,用夸张表情“追”台风走位、幽默语言输出硬核防台风知识,用有创意的方式解锁“台风预报员”新身份,让台风防灾知识悄悄“出圈”! 【本期话题】#台风预报员挑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挑战# 《等风来》 图一:9月22日17:40 听说有台风,我和妈妈去钱大妈囤点菜,谁知货架空空。 图二:18∶30 妈妈在网上订菜, 外卖小哥破天荒地隔了4小时送达,他们一定忙到飞起。 图三:22:00 家里的小猫咪不知道台风将至,惬意地趴着。 图四:9月23日8:00 因台风停课的我按部就班地居家学习。 图五:9:00 同学爸爸发了一个视频,不知哪里来的猴子爬到了闹市区的一棵树上,它是不是也预感到台风将至? 图六:11:30 在家,我也要开启我热爱的体育时间。 这是台风“桦加沙”来临前,一位小学生“等风来”的日常。🙃🙃🙃 未完待续。
##防台风准备大作战#深圳市台风来了,我们准备好😂😅
打卡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