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观社 | 广告频翻车折射把握消费者心理的本领恐慌

王石川
08:2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知名品牌迪卡侬产品宣传页面出现“海洋是一块尚未开发且无边无际的处女地”的表述引起争议。有网友认为处女地“用词不当”,甚至表示要抵制、退单;也有人认为不必过度敏感。

“处女地”并非罕见词。苏联文学名著《被开垦的处女地》,就为人耳熟能详。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见到“处女地”这一表达。于此而言,迪卡侬使用“处女地”理论上并不违规。

不过,迪卡侬已经全网下架争议广告文案。在笔者看来,这种下架是明智的,也是及时的。语言不断进化,反映的是社会心理的变迁。当下社会,性别平等已是主流价值,“处女地”暗含物化女性之意,不合时宜,更不用说出现在广告文案中。另一方面,联系上下文,全句也经不起琢磨,难免有“擦边”之嫌,有网友感受到了冒犯,并非无理取闹。

既是广告,就不能只看是否合规,更要看消费者的反应,看目标群体的反馈,看公众的接受程度。如果处女地表述让人反感,广告效果势必糟糕。早撤早止损,这是维护品牌形象的应有之义。

此前,知名品牌施华蔻旗下某款烫发产品,说明书中提到“处女发质”同样引发争议,为此,施华蔻“向所有受到影响的消费者致以诚挚的歉意”。如此种种,说明不少企业在把握社会文化和消费者心理方面,有很大的“本领恐慌”。

说到底,广告文案虽然是商业行为,但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是企业价值观的外化。在倡导性别平等、语言文明的当下,一些流露过时价值观的表述应予摒弃。毕竟,好的营销,应当传递尊重而非亵渎,倡导共生而非拉踩。

当然,网友也不必动辄上纲上线,对于知错能改应给予宽容,共同打造多元化的舆情生态方为正道。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王石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