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比真人更体贴、更懂你”“Ta完全符合我对恋人的所有想象”“人是假的,但陪伴是真的”……凭借人工智能新技术加持的“AI伴侣”走进现实,引发人们对深度依赖、隐私外泄等伦理与法律风险的思考。
人工智能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任何技术进步,都有一个不断成熟升级的曲折过程,给予技术进步过程中的“缺陷”更多包容,是鼓励科学家不断探索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同时,谨防技术异化为控制人而非服务人,严格要求新技术开发必须以正确的伦理为导向,也应成为各界共识。面对“AI伴侣”走热,应包容性与严肃性并举,既不能一说风险就切断技术的发展,也不能对日见明显的风险视而不见。
要防范“算法”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面前,个人信息由AI“算法”诱导出来,采集范围也远远超出固定不关联的零星信息,现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监管和保护效能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监管升级与完善立法应跟上技术进步,才能既保障社会包容性,又能坚持严肃伦理的正确导向,让技术发展走在良性的轨道上。
除了隐私风险之外,“人机之恋”所可能产生的深度情感依赖,亦应引起关注。从技术伦理上看,这使得技术控制人的异化更为明显,人沦为机器人的“奴仆”不再是一句戏语。在“AI伴侣”步步紧逼式的算法面前,应该对设计者、开发者、监控者有足够的约束,防止其纯粹以经济利益为驱动,而不顾使用者成瘾的道德风险。另外,对于“AI伴侣”使用者的提示不可或缺,“AI伴侣”终归还是虚拟仿真,本质上是一个虚拟的爱情,使用者若对“机器恋人”过度痴情,很可能既“伤财”又“伤情”。
总之,对“AI伴侣”走热的风险治理不是单方面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行动。面对技术进步的风险治理,因噎废食或视而不见,均不足取。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