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现代城市由各种空间构成,可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商业空间,文化空间,自然空间等。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空间和商业空间压制、排挤、侵占生活空间、文化空间和自然空间。这种背景下,要分别通过空间重组、融合、便利、生态、传承、创新,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推动空间利用,突出生活、文化和自然空间的同时,协调不同空间发展。数字技术以数字化方式重构感知及其空间形态,为城市空间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 以空间重组推进城市结构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城市面临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和功能失衡等问题。重点表现为生产空间的扩张和绝对空间的划分。
一是生产空间重组。城市化进程加快,背后是支撑产业的技术扩张以截取自然空间利用形成抽象空间扩张。单一产业模式扩张得越厉害,对城市及周边空间环境破坏越厉害。表现为城市人口、功能、交通过度密集,引发地价高昂、环境恶化、历史遗产破坏等问题。生产空间重组,意味着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转变。重点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划定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遏制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二是绝对空间重组。绝对空间意味着城市划为各种单一功能结构的空间形态。空间绝对化形成资源浪费,通勤人口每天在郊区和中心区之间钟摆式移动,造成早晚高峰交通拥堵。下班后的居住区和夜晚的办公区缺乏人气,街道失去活力。功能单一的区域难以形成丰富的社交互动和社区文化。绝对空间重组意味着将不同空间形态混合,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完备的空间形态。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网络化转变。在中心区域之外,培育若干个副中心、区域中心(如城市新区、重要交通枢纽节点),每个中心都具备相对完善的就业、商业、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实现职住相对平衡。
二、 以空间融合推进城市动能转换
传统城市发展动能主要是依赖土地财政、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随着城市化推进,空间隔离严重,动能难以为继。以空间融合推动城市生活、生产、商业、文化创新,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范式。它打破了传统功能分区的僵化模式,通过创造一种“功能交织、场景重叠、流量共享”的新空间形态,为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
一是功能融合。空间隔离形成功能隔离,空间融合形成功能融合。将办公、研发、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垂直或水平混合。设计师可以在工作室(生产)创作,直接在同一栋楼的买手店(商业)销售,并在一楼的咖啡馆(生活)收集用户反馈。这种“创作-展示-销售-反馈”的闭环极大提升了效率和灵活性。为数字游民、自由职业者提供融合了居住、工作、社交功能的空间,形成丰富的创意社群。
二是人群融合。通过空间设计,吸引不同背景、技能、行业的人在此交汇。围绕大学、科研机构(知识源),混合布局初创企业、风投机构、专业服务和生活配套。在历史街区中引入设计师工作室、艺术画廊,与原有的老字号、本地居民共存。新老文化的碰撞激发出“国潮”“非遗创新”等新消费品牌和体验。精心设计的图书馆、博物馆中庭、公园,不仅用于休息,更成为举办工作坊、讲座、路演的场所,将公众纳入创新氛围。
三是流量融合。将不同目的的“人流”在空间中汇聚并转化,实现“流量共享”。以地铁站为核心,将通勤人流(交通流量)高效转化为商业、办公、居住的“客流量”。一个上班族可以在通勤途中完成购物、健身、接送孩子,极大地释放了消费潜力。将购物、餐饮、艺术展、儿童乐园、体育设施等融合在一个空间中,让人们愿意花一整天时间在此,从而创造更高客单价和随机性消费。通过空间设计和管理,使同一空间在日间和夜间服务不同功能(如日间为咖啡馆,夜间为酒吧;日间为办公空间,夜间可作为活动场地),最大化空间价值,延长创新活动的时间线。
三、 以空间便利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价值核心和根本所在,也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所在。空间便利意味着将城市抽象空间改造为适合人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惯和操作方便的具身空间。
一是出行便利。倡导“15分钟城市”理念,确保居民在步行或骑行15分钟的范围内,能够获得工作、居住、教育、商业、医疗、文娱等基本服务。推行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而不是单一功能分区。允许居住区内嵌入小型的办公、商业和社区服务设施。
二是公共便利。建设步行尺度的、高密度的、充满活力的社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开放空间。建设完整街道,设计街道时公平考虑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包括行人、自行车、公交车和私家车。构建连续网络,建设连续、安全、遮荫的步行道和独立、贯通的自行车道网络。通过设置减速带、抬高的交叉口、缩小路口半径、曲线车道等方式,强制降低车速,提高行人安全感。利用城市畸零地块、建筑退界空间、闲置空地,建设小而精、离家近的休息和游乐空间。增加大量带靠背的座椅、台阶式、可移动的椅子,提供绿荫和遮阳挡雨设施,让人们可以舒适地停留。
三是弱势关怀。主要是对老年人与残障人士、儿童与青少年、女性、社会经济弱势群体的关怀。包括:无障碍通行系统,确保盲道畅通、人行道坡道齐全、公共卫生间有无障碍设施;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清晰的信息指引;安全独立的出行路径;自然与探索性的游戏空间;包容性的活动场所;母婴友好设施;公共空间提供多种类型的座位,允许人们以不同方式免费停留、休息;为街头艺人、小商贩划定合理的区域。
四、 以空间生态推进城市绿色转型
城市绿色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空间生态维护意味着生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相互协调,既包括生产空间的绿色转型,也包括自然空间的生产容纳,还包括生产与自然空间的长期维持。
一是绿色生产空间。推动产业绿色化升级,利用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等绿色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自然空间修复。构建连续的城市蓝绿生态网络,将公园、绿地、广场、滨水空间、森林、湿地等通过绿道、生态廊道有机连接起来,形成网络系统。修复被污染的河道、湖泊和工业棕地,恢复其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城市绿地中选用乡土植物,减少单一草坪,建设“野草丛生”的授粉昆虫花园,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三是低碳空间生态。推广屋顶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强制新建建筑执行更高标准的绿色建筑规范。推广区域集中供冷供热。通过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扫、景观补水等,减少新鲜水取用量。推广绿色包装,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运输和处理体系,重点提升厨余垃圾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要求生产企业对其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和处理承担责任。
五、 以空间传承推进城市文脉赓续
城市文脉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文化认同和城市精神的体现。历史文脉通过古建筑、老街巷等物质形态,文化符号的活化创新,以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社会阐释,构成了城市的独特性和韧性。城市文脉通过文化空间的传承得以赓续。
一是古建传承。将文脉赓续提升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和独特的战略资产,而非城市发展的负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整体保护”原则,不仅保护单体建筑,更要保护历史街区的格局、尺度、风貌和社区网络。进行全面系统的文化遗产普查,建立档案库。根据价值进行分级,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对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原则进行修缮。对一般性传统建筑、工业遗产等,在保护外观风貌的前提下,鼓励内部改造和功能置换。维护传统的街巷尺度和空间格局。保护历史建筑周边的环境,控制新建筑的高度和形式,确保其与历史环境和谐共融。
二是文化传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是赓续文脉最有效的方式。将空置的历史建筑、工业厂房改造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小剧场、文创空间、创新产业园。引入符合街区调性的特色商业,如独立书店、设计师工作室、传统工艺体验店、本土美食老字号,避免同质化的连锁品牌泛滥。保障社区活力,提供租金补贴或定向安置,让一部分原住民能够回迁,保留社区的原真性和生活气息。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升级厨卫、供暖等内部设施,增加现代生活必备的公共服务,让老城区不仅“好看”,更“好住”。
三是阐释传承。构建叙事体系,深入挖掘地方史、民俗、人物、事件,通过标识系统、数字导览、公共艺术、城市书房等方式,将故事融入空间,让市民和游客可感知、可阅读;鼓励基于本地文化的文艺创作(影视、文学、戏剧)。利用数字技术,运用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复原已消失的历史场景,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沉浸式体验;建立线上档案库和数据库,向公众开放。
六、 以空间创新推进城市治理增效
空间创新强调,将不同城市功能纳入同一空间场景进行协同创新,将不同主体纳入同一空间进行合作创新,通过现实场景纳入数字空间,进行数字创新。
一是创造协同治理的“战场”。打破单一功能分区,建设功能混合的“复合社区”。将政务服务、社区医疗、养老托育、图书馆、公交枢纽等功能高度集成在一个空间内。减少居民奔波,提高办事效率;不同职能部门物理上的临近极大促进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工作站与警务站、便利店、快递收发点等功能结合,设立在社区中心。网格员、民警、物业人员共享空间和信息,成为24小时的前哨站,实现了安全巡逻、便民服务、信息收集的“一岗多能”,提升了响应速度。
二是构建社会共治的“舞台”。将消极、剩余的灰色空间改造为积极、开放的公共空间,激发市民参与。利用高架桥下、街角、建筑退界等空间,改造为篮球场、滑板公园、社区花园、口袋公园。通过提供正当的活动场所,降低了治安管理成本;社区花园由居民认领维护,实现了公共环境的“共治共管”,减轻了政府维护压力。繁荣了“夜市经济”,但其活动被规范在特定空间和时段内,便于管理,避免了无序摆摊带来的城管冲突。
三是打造精准治理的“数字驾驶舱”。利用最新技术,构建与物理城市对应的数字孪生城市。在数字空间中,叠加汇聚交通、水务、能源、安防等各类实时数据。管理者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个城市的运行态势,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高效联动指挥。例如,暴雨时,平台可自动预警易涝点,并同步调度附近的排水、交通、救援力量。为桥梁、隧道、燃气管网等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其健康状态。从“被动抢修”变为“主动预警”,大幅提升公共安全水平,节约巨额维修资金。
(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