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四旁五边”绿化全覆盖,党群携手绘就绿美深汕生态画卷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
02-14 08:3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以基层党组织为引擎,党员干部为标杆,社会力量为纽带,党群携手推进绿美广东建设,这是山海相拥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结合辖区实情,探索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绿化路径。以党建为引领,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绿美”从愿景转化为实景。2024年,深汕新增种植苗木23.94万株,建成公园绿地28.75公顷,39个村(社区)实现“四旁五边”绿化全覆盖,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在深汕大地徐徐展开。

结对共建赋能深汕绿美新实践

“没想到乡村绿化的资金这么快就到位了,抓紧买苗去。”大安村党总支书记赖文波开心地说。大安村是全国红色美丽乡村试点,刚过完年,这个村庄就收到了龙岗区6个街道支援绿美建设的专项资金220万元。

除了资金以外,从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到常态化派驻选调生、从建设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的党群服务中心到乡村绿化,在市委组织部的统筹安排下,市、区各级单位党组织对大安村的帮扶共建从未停止过。

大安村是全市结对共建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为了支持深汕绿美生态建设,在过去结对帮扶的基础上,深圳动员全市74个街道党工委与深汕191个自然村、39家市属国企党组织与深汕39个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截至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获得绿化资金支持1796.94万元,“跨区联动、资源下沉”结对帮扶模式为深汕绿美行动注入了强劲动能。

党员干部打头阵扛起绿色担当

绿植鲜花随风摇曳,石板步道蜿蜒其间,位于下北村的布心公园,成为了村民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布心公园的建设源自一次党员带头的攻坚行动。村里公共休憩空间缺乏,建设公园土地紧张、资金短缺,面对种种困难,下北村党支部发动党员干部率先捐资,带动个人、企业募捐29.8万元,动员2名党员退让自家土地,协调区属国企免费设计,最终将一片边角地变为村民休闲的“绿肺”。

“现在孩子们有了游乐场,老人有了歇脚处,这就是党员价值的体现!”村民傅伯笑着说。

党员干部不仅是深汕绿美行动的“排头兵”,也是长效管护的“守护者”。深汕特别合作区实行区领导挂点4个街道,区直机关单位、区属国企挂点村(社区),科室挂点村(居)民小组,913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街村参与绿美建设,160支“党员护绿先锋队”自发组建,党员干部的担当,让“党旗红”与“生态绿”交相辉映。

社会协力奏响共建强音

在鲘门镇红源村,昔日的争议荒地已变身花香四溢的耕读园。这块曾因权属问题撂荒多年的土地,在多方合力下重获新生——欣旺达慈善基金会捐赠20万元,民治股份公司支援6万元,村民无偿提供施工机械、水泥、管道,节省成本10万元。如今的耕读园已成为深汕社会共建花园的典范。“看到家乡变美,我们出钱出力都值得!”叶先生动情地说,“每一棵树都是希望的种子,深汕的绿水青山,终将成为共同富裕的金山银山。”

深汕的绿美行动凝聚了全社会合力。比亚迪深汕基地捐建古树小游园,平安产险为全区古树提供120万元保险金额保障,市属国企深农投集团计划结对鹅埠村打造水稻规模化种植基地,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助力、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

今年,深汕特别合作区计划新增树木约25万株,造林2300亩,并打造15公里郊野径,串联山海人文,为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全域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奠定深厚生态基础。如今的深汕,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激昂交响,“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田园都市加速崛起。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