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竹马戏”沉寂39年重现深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 通讯员 罗瑜 兰俊 陈占友
2023-09-24 11:57
摘要

未来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久久为功,让区内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将近40年没见过的‘竹马戏’又开始表演啦!”9月22日晚,不少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居民结伴着前往赤石镇三江楼村,只见该村的新广场上“人欢马叫”,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10余位村民身穿彩服,扬起马鞭,翩翩起舞。上千名闻讯而来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将“竹马戏”表演队员围在中间,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笑声。

赤石“竹马戏”,又称“马景”,当地三江楼村曾有戏团名叫“同乐轩”。过去的数百年间,赤石的民俗艺人们身“着”竹马,奏乐登台,打扮成各色人物,演绎着民间文化传奇,是那个年代中人们为数不多的娱乐项目。

遗憾的是,盛极一时的赤石“竹马戏”自1984年有公开演出记录之后,就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距今已“沉寂”39年……

2023年,在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下,赤石“竹马戏”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和发掘。9月22日晚,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指导下,一场以“非遗‘竹马戏’ 重现赤石镇”为主题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抢救濒危非遗“竹马戏”展演在三江楼村举行。大旗引路,竹马成双,表演者跟着欢快的节奏,轻盈登场。跑马、跳马、战马、档马等动作交替展示,梅花阵、剪刀阵、长蛇阵等阵法相继亮相。曾经参加过1984年公开演出的李秋芳作为艺术顾问,指导着表演队的每一个细节。

“能够参与并再次看到‘竹马戏’表演,心里很高兴。”李秋芳红着眼眶,声音哽咽道。1984年,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李秋芳参加了海丰县组织的相关庆祝活动,没想到这竟然是赤石“竹马戏”在正式舞台的最后一次亮相。

在“竹马戏”的排练过程中,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幼都参与进来了。牙牙学语的孩子,身“穿”竹马看着大人彩排;放学归来的学生,围着竹马主动接受着文化的传承;村民们还自发地带来擂茶、水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非遗“竹马戏”涅槃重生的期待。

“看到我们排练,我女儿就很喜欢竹马,她还自己学会了一些脚步动作。”此次竹马戏表演者李海花看到女儿非常喜欢竹马戏,就上网给女儿买了小竹马。4岁的小女孩天天“穿”着小竹马来看妈妈排练,看到高兴处还要跑上一段。

据了解,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今年,草龙、畲族“三月三”、竹马戏逐渐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2月3日,时隔5年后,“稻草龙”重新在鹅埠上街村晒谷场上舞动起来。今年红罗畲族“三月三”,红罗畲民用香喷喷的乌米饭,热腾腾的蜂蜜酒迎四方来宾,让八方游客在这个网红新村尽情体验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竹马戏’重现赤石,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成果之一。”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秘书长曹伟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未来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久久为功,让区内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通讯员供图)

(原标题《非遗“竹马戏”沉寂39年重现深汕》)

编辑 高原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周斐斐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 通讯员 罗瑜 兰俊 陈占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