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墨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大美画卷 深汕特别合作区高标准编制“十四五”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
2022-06-02 10:16

明热河汇入赤石河,顺流南下,铁路桥飞架两岸,厦深高铁线上,列车疾驰在绿水、青山、蓝海间。广汕高铁、深汕高铁、深汕西高速改扩建等重大工程正加速推进,“五铁五高”大动脉将支撑起深汕四通八达的区域立体交通体系,与深圳30分钟、广州40分钟互联互通近在咫尺。

赤石河奔流到海,遇见繁忙的小漠国际物流港。开港不到半年,小漠港吞吐量增长已跑出“深汕速度”。汽车滚装船实现首航,亿元货值的新能源汽车远航欧洲。围绕这座天然良港和所在的深汕智造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加速集聚。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深汕特别合作区高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聚力、提质提效,重点项目、民生工程、三农工作加速推进, “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热潮涌动。

深圳中学高中园规划图。

深圳中学高中园规划图。

深圳中学高中园规划图。

深圳中学高中园规划图。

近期,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全面主导建设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出炉。根据《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锚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现代化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主体框架基本成型,深圳都市圈副中心定位进一步凸显,城区经济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社会民生保障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更可持续。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怎样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经过长期实践,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南岭表示,《规划纲要》将深汕特别合作区一域发展置于全国全省一盘棋的大背景下,充分结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深圳经验和深汕特色。

谋定后动,行且坚毅。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正按照市委市政府 “奋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和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的部署要求,对接深圳所能,尽展深汕所为,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以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为主线,以产业集聚为抓手,以基础建设为牵引,以先行示范标准加快建设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实干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落地,加快打造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一极。

对标深圳/融入“双区” 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率先破题,是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的初心所在,也是担负的重要使命。探索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深汕模式,《规划纲要》重点作了专章部署。

南岭说,《规划纲要》系统对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深汕模式、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打造深汕特色田园都市、打造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城、打造民生幸福新城、打造可持续生态新城、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新城等方面工作作出科学、详细的指引,站位高远、指向清晰、路径具体、保障措施有力,擘画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施工图。

《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深汕特别合作区将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抢抓综合改革试点历史重大机遇,强力推进改革举措走实,集聚和传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能级,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高位崛起探索新路径,奋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宇博士认为,“十四五”是落实先行示范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的攻坚阶段,也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发展飞地经济”要求的战略机遇期,深汕特别合作区已经搭上国家战略主轨道,正开启改革加速、发展提质的新局面。

“十四五”期间,革命老区在国家发展总体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区域协调是老区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特区带动老区,能够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激活老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刘宇认为,作为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汕在区域协调发展多个层面担负先行示范的责任。

特区基因,为老区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双区”建设、“双改”示范,历史机遇带来深汕腾飞东风。“深汕特别合作区近年来发展步入快车道,深圳的全面主导建设是重要‘密码’。加快与深圳一体化发展,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高位崛起必由之路。”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匡贤明认为,深圳从“一张白纸”到国际化大都市,改革发展形成的精神、经验以及汇聚的资源,能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带来强大驱动力。

主动融入“双区”发展,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是《规划纲要》对深汕特别合作区加速实现与深圳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要求。“对标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规划纲要》将实现在营商环境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列在靠前位置。深汕与深圳制度高度衔接,将有效释放深汕发展高效能。” 匡贤明告诉记者。

打造深圳—深汕同城同质同效的治理体系,提升为企为民服务质效,近年,深汕特别合作区营商环境对标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对扎根深汕信心十足。

“软”“硬”联通齐头并进,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激荡社会创造力、市场活力,《规划纲要》注重促进要素便捷流通。匡贤明认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率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重点承接深圳的要素、产业、市场等溢出,既破解了深圳资源要素约束趋紧问题,又解决后发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的高端要素短缺和要素集聚不足。

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根据《规划纲要》,“十四五”期间,将吸引越来越多企业采取“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发展模式,参与到深圳产业体系拓展区的发展中。两地机制无缝连接,物流、人流、金流、信息流沿着高速交通、宽带网络便捷快速流动,支撑这一模式高效运转,融入“湾区”、辐射粤东,深汕特别合作区优越的区位和政策条件叠加,加速优质产业集聚。

“尽管疫情有所影响,但深汕供应链总体稳定,我们的生产基地一直保持高效运作。”显控科技董事长宋斌介绍。2019年,这家总部设在南山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到深汕,生产规模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总部、基地所在地各自区位优势,锻造、激发出市场竞争力。

“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在探索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这条新路的实质是,以制度溢出带动环境溢出,以环境溢出带动市场溢出,从而形成一条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发展新路子。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这条新路具有突破性的试点性和可复制的普适性。”匡贤明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需要在一张白纸上,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上“续写春天的故事”。

“深汕特别合作区要充分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地区关键节点的区位优势,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领域先行先试,为丰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提供深汕样本、广东经验。”对于探出一条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汕路径”,刘宇感到非常值得期待。

智造深汕/锻链强链 高质量建设深圳东部产业新城

制造业是深圳立市之本。积极承接深圳都市圈核心城市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创新要素,前瞻布局智能制造,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深汕强基固本,培育产业全新增长极。

“深圳的经验和历史表明,如果没有现代产业发展支撑,其他一切将可能是空中楼阁。‘十四五’时期,深汕特别合作区要把培育造血功能放在首位。” 南岭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要善于利用深圳产业基础优势,深度参与全市产业分工,并积极在产业引领上下好“先手棋”。

厚植内生动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构建一体两翼产业格局,打造六大产业集群,《规划纲要》绘制出深汕特别合作区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蓝图。

“一体两翼”联动发展之西翼,深汕智造城依托鹅埠镇先进制造集聚区、小漠国际物流港,规划探索“智造+城市”营城模式,现代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跃然纸上。“一体两翼”联动发展之东翼,机器人集聚区重点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一条机器人全产业链特色集聚区蓄势待发。《规划纲要》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布局,制定了加快培育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新能源三大主链,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的策略。

“六大产业集群分布两翼,东、西两翼发展空间各有特色,产业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赋能,充分体现了深汕对智能制造发展规律的把握。”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程师刘琳琳博士认为,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规划纲要》编写体现了系统思维,将健全完善支撑体系,提高包括产业链整合、土地空间保障、现代服务业支撑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上议事日程,打下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稳固基石。

头雁领航,群雁高飞。《规划纲要》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制定出“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发展模式,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针对产业链核心部位、关键环节、薄弱之处,依托重点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吸引高关联配套企业集聚,实现“补链、强链、延链、稳链”。

“充分发挥头部企业、重大项目‘链长’作用,促进产业链做大做强,将形成大中小企业竞相成长的良好环境,可再现深圳‘热带雨林式’发展的盛景。”刘琳琳评价这一模式指出,形成集聚效应,才能克服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规划纲要》在积极开展产业精准招商、推进产业载体园区建设、保障产业空间供应力度上着墨颇多,为的就是形成产业发展的‘土壤’。”

大项目需要大平台。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盘活土地资源,大力推进连片土地整备,着力打造“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和“百万平方米级”高标准产业用房供给“两类空间”,建设深汕智造城和深汕湾机器人集聚区“两大园区”,为全省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刘宇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依托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空间优势,正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供应链关键节点集中承载地。

“深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土壤’很丰富,下一步关键,是增加‘肥力’,也就是搞好创新生态。”刘琳琳认为,《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营造促产引商的产业生态环境的策略,将推动深汕积极融入深圳建立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纵向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横向形成科研服务链,鼓励创新资源共享,为企业科研减负增效,将大大提高深汕产业综合竞争力,也将为担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贡献出深汕力量。”

深化农改/凸显特色 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深汕样板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唯一拥有大片农村的区域,也是深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迎来黄金机遇。

打造深汕特色田园都市,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三大发展定位之一。《规划纲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作出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行动、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三方面部署。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规划纲要》明确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深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四项改革目标。

“解决三农问题,深圳要赓续改革开放精神,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找出新思路,实现农村现代化改造,实现人居环境从村容整治向生态宜居转变、农村经济从生产发展向产业兴旺转变、农村文化从传统乡俗向乡风文明转变、农民生活从宽裕向富裕转变、农村治理从多元混治向一核多元转变。”南岭这样总结“十四五”时期深汕特别合作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愿景。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省哲社重点实验室乡村振兴实验室执行院长(主任)罗明忠教授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农村改革破题的关键,《规划纲要》编列牢牢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将进一步发挥农地确权和农村集体经营资产确权的制度红利,为土地流转及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奠定产权基础,同时,还将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

“尊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懂农的新农人,能实现多方共赢局面。”罗明忠十分认可《规划纲要》编制的实施路径。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就物质富裕而言,做大做好蛋糕,大力推动富民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罗明忠认为,《规划纲要》紧紧抓住了产业兴旺这个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项目,提供区域性、系统性解决方案,与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深入挖掘深汕特色农业资源,相继培育出多种现代农业产业业态,农民就业、增收有了保障。《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预计将达到3家以上,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达80%以上。

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禀赋和人文生态优势,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十四五”期间,深汕特别合作区将以高标准建设“田园都市”,将全面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乡村有效治理、全面推进乡村特色风貌带提升,建设五条三产深度融合、乡村风貌与都市品质兼容、体现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愿景的“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重构乡村自然肌理,融合都市生活品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和现代都市交相辉映,“诗意”深汕值得期待。

“深圳担负先行示范的使命,深汕特别合作区在乡村振兴方面,要整合资源、健全长效机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把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成为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的全国样板。” 罗明忠对“十四五”时期深汕特别合作区以先行示范标准营造乡村振兴样板寄予厚望。

赤石河奔流不息,深汕湾春潮涌动。擘画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已然绘就,壮美瑰丽的时代画卷正在深汕大地徐徐铺展。

深汕“十四五”数字

发展有“劲”

经济保持高速健康增长

经济总量达到200亿元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不低于40%,产业结构调整为13:50:37

产业创新要素集聚集约

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达到7%

城乡更“靓”

构建粤东交通枢纽门户

实现与深圳0.5小时、广州1小时互联互通

“两横一纵”区域高速路网

“五横六纵”主干路网

社会民生福祉保障有力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9.9%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0人

新增供应保障房不低于4万套。“保障房建筑面积不低于总住房建筑面积的60%,保障房套数不低于总住房套数的60%”。

乡村振兴底板更加牢固

基本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生态更“美”

绿色低碳生态更可持续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控制在上级要求的目标内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累计下降不低于20%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大于98%

民众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

(原标题《挥墨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大美画卷 深汕特别合作区高标准编制“十四五”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