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深山的生命速递!深汕应急处置大队营救16名迷途群众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郑宽 刘淑芳
11-25 19:47
摘要

傍晚6点29分,十余名含多名孩童的群众在深汕古驿道迷路失联。深汕应急处置大队联合公安部门,通过无人机侦察和微信定位,81分钟后成功定位并救出16名被困者,无人受伤。救援得益于日常训练和多部门协同。

(视频:林圳斌)

秋冬的深山,夜幕早早降临。11月22日傍晚6点03分,深汕应急处置大队接到紧急警情:十余名群众,其中包括多名孩童,在深汕古驿道迷失,定位于“双宫岭8500处”,随后失联!

深山夜间气温骤降,能见度极低。缺乏食物和饮水的团队面临失温与二次风险,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刻不容缓。

闻令而动,专业力量火速集结

警铃就是命令!深汕应急处置大队立即启动山林救援应急预案。一支由山地救援骨干组成的精锐小队迅速集结。卫星通信设备、强光照明设备、急救包、御寒物资,以及群众最急需的食物和饮用水——所有装备在最短时间内配备齐全。

面对能见度极低的复杂环境,值班干部果断下达指令:“兵分多路,分段搜寻,同时尝试与迷失人员取得联系,确认定位!”

一线生机,电话接通成转折

在能见度不足五米的黑暗中,救援人员凭借日常巡山积累的地形经验艰难搜寻。与此同时,深汕公安分局赤石派出所警力利用科技手段展开空中侦察——无人机在一处登山口发现了5辆可疑车辆,结合前期报警信息,判定这正是迷路群众驾驶的车辆。

现场民警随即启用无人机热成像功能进行进一步搜寻。就在多方寻找的过程中,转机出现:赤石派出所警力成功添加到一名迷路人员的微信,通过断断续续的语音信息获得了关键线索。“我们是来爬山的,现在还在山上,往出口方向还有大概两公里……”

经赤石派出所、护林员提供的方位指引,区应急处置大队结合公安部门提供的定位线索,迅速精准缩小了搜寻范围。

81分钟极限救援,黑暗中温暖相拥

在黑暗复杂的山路上,救援队员们手脚并用,谨慎推进。晚上7点24分,距接警仅81分钟,对讲机里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找到了!所有人都在,孩子们状态尚可!”

在山边一条隐蔽小道上,16名被困群众正紧紧依偎。孩子们小脸冻得通红,大人满脸疲惫。队员立刻为孩子们送上温水和食物,为大家披上御寒衣物。

在仔细检查并确认无人员受伤或失温后,队员们化身最可靠的“人体路标”,小心翼翼地引导着大家沿安全路线向山下转移,赤石派出所民警在下山途中接应。

成功背后是专业化训练与协同作战

如此高效的救援,得益于日常严苛的训练和多部门的紧密配合。一位区应急处置大队救援骨干告诉记者:“古驿道岔路多,夜间无参照物。我们能快速定位,靠的是常态化的野外救援训练和公安部门的专业技术支持。”

他进一步解释道:“大队每周拉练,每月实战演练,对每一条山道都了然于心。‘双宫岭8500处’这个定位,结合现场掌握的信息,让我们能够迅速判断出最可能走错的岔路,为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

当晚,所有被困群众均被安全护送至山下,与早已等候在此的亲友紧紧相拥。临别时,群众紧紧握住救援队员的手,再三道谢:“多亏了你们来得快,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尤其是孩子们,太感谢了!”

安全警示:每一次出发,都要平安归来

每一次成功的救援背后,都藏着深深的“后怕”。深山迷路、失联、缺粮少水,这些风险本可以避免。在此,深汕特别合作区应急管理局再次向广大登山爱好者发出郑重提醒:

  • 规划先行:出行前务必查询目的地地形与路线,选择成熟路径,绝不擅自闯入未开发或封闭区域。

  • 装备齐全:强光手电/头灯、满电充电宝、急救包、御寒衣物、充足的食物和饮用水是基础。建议配备卫星电话或提前下载好离线地图。

  • 关注天气:秋冬季节山区天气复杂多变,务必提前查看预报,如遇恶劣天气,应果断取消或中止行程。

  • 严守路线:严格按照既定路线行进,不因“好奇探险”或“贪图捷径”而偏离主干道。

  • 遇险冷静:一旦迷路,请立即停止前进,保持手机电量,尽快拨打110、119或所在地应急救援电话求救。清晰告知准确位置、人数、身体状况,并原地等待专业救援,切勿盲目乱闯。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颖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郑宽 刘淑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