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一变,村庄“活”了!深汕赤石明溪村奏响“共富三重奏”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郑宽 刘淑芳
11-25 19:40
摘要

这场蝶变,源于“百千万工程”引领下的三重突破。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青山绿水间,赤石街道明溪村曾是个“静悄悄”的山村。如今走进村里,扑面而来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不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聚在一起聊股份、谈产业、谋发展。这场蝶变,源于“百千万工程”引领下的三重突破。


第一重:从“散”到“聚”——村民变股东,拧成一股绳

“以前关心‘我家田’,现在张口闭口‘我们村’。”明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立刚道出关键变化。

这场变化始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溪村创新“双百标准”——表决者和被表决者都必须百分之百同意。这个“土办法”让每个村民都成了“话事人”。

“以前总觉得村里的事是干部的事,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发言。村里开会不再是走过场,我们真的在为自己和下一代的未来投票。”一位参与产改的村民感慨道。

令人惊喜的是,这场本该棘手的改革,不仅没引发新矛盾,反而解开了多年心结。改革后,全村流转土地525亩,规模化经营让土地“活”了,劳动力也“解放”了。2024年,明溪村改革进度跻身全区“第一梯队”,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重:从“土”到“俏”——山货变商品,产业多点开花

有了制度基础,产业振兴水到渠成。

村集体全资控股的“强村公司”应运而生,土蜂蜜、茶叶、米酒这些“山货”经过精心包装,贴上“明溪”标签闯市场。如今,这些特色产品月营业额已近10万元。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小泥巴农场”的稻鸭共生模式:鸭子在稻田里捉虫除草,既养出肥鸭,又种出好米。村里计划实施100亩水稻种植并配套养殖2000只鸭子,预计年产值可达20万元。目前,示范田已扩大至70亩,生态农业效益初显。

未来,明溪村将依托石人嶂山、白水寨瀑布、鲶鱼崆等自然景观,科学开发生态旅游,探索更多“轻投资、大成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第三重:从“静”到“动”——村庄变家园,精气神十足

“路宽了,桥稳了,出门不怕下雨了。”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明溪村在有限条件下升级基础设施,解决了出行难题。废弃小学变身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村民新的精神家园。

更振奋的是文化活动的火热:800多人的村子办“村晚”,奖票发了1000多张;在39支队伍参加的龙舟赛中,明溪这支“山脚下的队伍”一举夺冠。

“训练那段时间,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搭把手。有个队员家里老人病了,村里人轮流去帮忙照顾,就为了让他安心训练。”一位参与龙舟赛的队员回忆道,“拿到冠军那一刻,我们一起振臂欢呼,那种感觉比什么都值。”

“村干部用私家车接送训练,村民互帮互助解决困难,出资出力……”刘立刚说,“这就是我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团结精神。”

不止一位外村人感慨,有人说“明溪村的‘精气神’不一样了”,还有人说“整个村子的气场都不一样了”。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成为村庄发展最宝贵的内生动力、最动人的无形财富。

从制度变革到产业发展,再到精神凝聚,明溪村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奏响了动人的“共富三重奏”。这池被观念之变激活的春水,正荡漾出越来越美的涟漪。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颖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郑宽 刘淑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