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携手提升人居环境,新型分类垃圾桶为汕头乡村带来新“颜值”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沈指轩 文/图
09-25 11:3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以前村里的垃圾桶体积小、不够用,有时候垃圾堆在外面,夏天味道大,还招苍蝇。现在好了,这些新桶容量更大,能够防雨,还有分类标识,我们一看就懂。”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东仙社区居民郑灿春对社区新设立的分类垃圾桶赞不绝口。

和郑灿春一样,东仙社区居民如今都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天自觉把分好类的垃圾投入家门口不远的新型分类垃圾桶内。记者了解到,这种新型垃圾桶,正是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支持的汕头人居环境整治村居治理创新试验项目的成果之一。

容量大、能防雨、有分类标识的新型垃圾桶

系统规划,对口帮扶有力度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部署,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将人居环境提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会同市城管局和对口镇政府共同谋划启动了汕头人居环境整治村居治理创新试验项目。

针对当地村居垃圾清运存在的收集点分散、运输距离长、垃圾桶容量不足、投放点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指挥部组织市城管局、对口镇政府和驻镇工作队,逐村深入走访调研、讨论,多次赴深圳学习居民区垃圾清运模式和垃圾收集清运设备,结合当地需求和市级情况,专门采购了适配当地需求的环卫设备。

项目首批选择13个示范村居,配置500多个新型分类垃圾桶和果皮箱、26辆升降清运车和高压清洗车等环卫设备。如今,印有“深汕携手”标识的新型分类垃圾桶与清扫车等陆续亮相,13个示范村居环境卫生正悄然改变。

各示范村的垃圾桶、清运车等环卫设备全线换新

环卫设施升级,人居环境换新颜

在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盐鸿镇港头社区,新配备的带升降台清运车展示了其高效能力。环卫工人熟练操作清运车,轻松地将240升垃圾桶提升、倾倒、归位,以往需要多人协作的繁重工作,现在一人一车便能轻松完成。“这车真是太方便了”,一位环卫工人兴奋地演示着,“升降台省力又安全,再也不用费力抬桶了,作业效率提高了一倍。”

潮阳区西胪镇、河溪镇新垃圾桶的配置充分考虑到了实用性和便民性。新型垃圾桶更适合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带轮设计方便环卫工人移动,密封式结构有效防止异味散发和蚊蝇滋生。

潮南区成田镇溪东社区成深路中段的垃圾桶全线换新,这些设计现代、色调统一的设施,成为点缀村容村貌的一道清新景观,整村“颜值”与卫生水平显著提升。驻成田镇工作队介绍,该处为溪东、田中央交汇点,周边商铺、工厂、住宅密集,原有垃圾投放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垃圾遍地、清运困难。如今科学增设垃圾桶后,获得群众广泛好评,“现在倒垃圾更方便,投放点更干净,大家也更愿意维护环境了。”村民林伯说。

随着新设备和新机制的投入运营,各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道路更加整洁,垃圾分类更加规范,群众环保意识也显著提高。

溪东社区成深路垃圾桶换新前后对比

创新机制,长效管理保成效

除了深汕帮扶的资金和硬件投入,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配套的长效管理机制。溪东社区居委会向全体居民发放《溪东社区生活垃圾规范投放及设施爱护责任告知书》,明确规范投放垃圾、爱护公共设施以及配合监督等责任,“希望通过持续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共同维护干净整洁、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形成互相监督的良好风气。”溪东村党支部书记陈璋琪说。

一些镇村还引入科技手段强化管理。潮南区仙城镇波溪村购置了AI智能监控摄像头,安装在垃圾投放点周边。这些摄像头可自动识别垃圾不入桶、随意丢弃等不文明行为,实时语音提醒。该系统显著降低人工巡查成本,预计可使垃圾随意丢弃现象减少90%以上,有效提升村民垃圾分类意识。

随着新设备和新机制的投入运营,各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道路更加整洁,垃圾分类更加规范,群众环保意识也显著提高。

AI摄像头实时智能监控不文明行为

群众环保意识新型得到有效提升

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与汕头携手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环保卫生意识,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和群众的生活质量。”

该项目是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将为汕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杨渝嘉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沈指轩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