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苑伟斌
8月28日,市海洋发展局联合招商局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海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龙头企业,在2025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暨产业博览会“Agent+场景驱动”论坛上,正式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本次活动以应用场景为纽带,以海洋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供需对接为主线,汇聚200多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代表,共同见证“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发布,共话AI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深圳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拥有超过11万家涉海经营主体,涌现出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如何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AI应用场景开发与供需对接成为关键。为此,市海洋发展局积极谋划布局,梳理出首批“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依托政策资金杠杆作用、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中小科技企业技术优势,牵线搭桥,推动AI企业、海洋企业双向奔赴、融合发展,共同营造场景生态,持续促进“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落地。
此次共发布海洋业务、海洋产业、海洋公共服务三大类60项应用场景清单,涵盖了海洋执法、海洋经济统计、深海资源开发、港口航运、海洋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智能船舶、水下机器人、海洋生物、海洋生态预警、海洋防灾减灾、远洋渔业等细分领域。聚焦AI能力供给,多方主体形成协同赋能格局,在海洋预报大模型方面,既有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基础技术供给,也有腾讯等科技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支持,形成海上灾害情景推演和风险预警能力;在水下机器人终端方面,鳍源、潜行等前沿科创企业以创新成果丰富供给内容,提供船体清洗、海管损伤检测等多种服务。
活动现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中心发布的“海洋数字孪生底座及公共服务”场景,包括“底座+湾区”“底座+辅助决策”“底座+低空经济”“底座+海洋监测预报”等应用场景需求,拟推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合作,从数据、平台、应用场景等方面开展共建共创,构建覆盖更广、服务更优的海洋公共应用服务体系。
招商局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港口领域多种应用场景,包含智能堆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岸边水平运输视觉识别智能体群、集装箱残损、闸口服务智能化—单证识别、件杂货智能理货视觉识别等港口领域应用场景,强化数字技术与港口业务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智慧型港口。
中集海工智能创新中心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全生命周期痛点,提出研发阶段智能知识库、辅助生成式设计场景,设计阶段应用AI辅助设计、智能化自动建模场景,建造阶段应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焊接过程智能监测、数字孪生工厂场景,运维阶段应用远程无人运维、数字孪生运维平台场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智能化。
下一阶段,市海洋发展局将联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资源,推动整合并释放更多高产业价值的应用场景资源,构建持续动态更新机制,不断丰富“AI+海洋”场景清单、迭代场景图谱,推动场景资源高效落地,加快海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助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