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绘就发展同心圆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系列评论之五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08-29 07:4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打造新时代的民生幸福标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5年来,深圳坚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创造了人民生活改善的“加速度”。45年经济特区发展史昭示: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价值追求,也是发展逻辑,更是制胜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要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关于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民生幸福标杆”。6年来,深圳始终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脉搏,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每一项具体工作目标。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深圳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探索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新路径,让发展的“高质量”与民生的“高品质”同频共振,书写更具温度的“民生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改革和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深圳将民生工程分解为一件件“市民身边事”,以“绣花功夫”实现精细化治理,从“小切口”入手解决民生“大问题”。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还是建设社区食堂、开辟共享空间等,都让市民群众感受到了民生细节里的温度;一件件“民生微实事”项目由居民“点单”、社区“接单”、政府“买单”,小到修一条便民路、建一个儿童游乐角,大到组织技能培训、开展文化活动等,市民的每一个合理诉求都被认真对待。

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深圳的崛起本就是人民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深圳以制度创新激发首创活力,持续深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超450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30家,平均每天诞生72家初创企业。通过打造最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让无数有梦想的人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活力充分涌流。正是这种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让深圳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占据先机。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需要更具包容性的制度生态。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2024年全球城市指数排名中,深圳已跻身全球创新城市的第一梯队,无数个体创新的涓涓细流,正汇聚成经济特区发展的澎湃江河。进一步促进这种由“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与“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形成的良性互动,将为深圳带来更加蓬勃的发展气象。

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以2024年为例,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3156.7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67.2%。深圳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成就可圈可点。教育领域实施“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让名校资源辐射原特区外区域;医疗布局推动三甲医院在薄弱片区设分院,社康中心实现“15分钟服务圈”全覆盖……这种“资源跟着人走”的主动下沉,使优质公共服务的阳光照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深圳清醒认识到: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决定着民生温度的真实刻度。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基本保障”到“优质均衡”,深圳公共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是对新时代民生之问的真切回应,更是深圳以制度创新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深刻实践。

南海之滨,风劲帆扬。深圳经济特区用45年的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的刻度,不在于建筑的高度,而在于民生的厚度、保障的广度。新征程上,深圳将始终把发展坐标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汇聚起前行的磅礴伟力,打造新时代的民生幸福标杆。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王雯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