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英雄 |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援疆医生群体:千万里援疆,“输血”并“造血”

晶报记者 林茵
08-15 10:19
收录于专题:城市英雄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重筑生命防线2023年4月,柯宇星作为深圳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副队长,接过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院长的担子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

深圳援疆医疗队走进乡村开展义诊宣传活动。

深圳援疆医疗队与当地医疗机构医生协同为患者进行手术。

援疆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希望用自己所学,为受援地区妇女儿童健康素质提升和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孩子今天健康出院,感谢深圳援疆专家!”在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门口,一位维吾尔族父亲将“仁心妙手,守护最初的生命”锦旗交到援疆医生柯宇星手中。他怀里的婴儿面色红润、啼哭响亮——这个曾被判定“希望渺茫”的超早产儿,在柯宇星带领的团队手中重获新生。

从南海之滨到新疆边陲,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柯宇星、于敬会、张婉芳、林彦青、文春英五位医务人员,作为深圳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的重要成员,带着“舍家为国”的担当跨越万里。他们用技术与仁心,在16万平方公里的喀什大地上,共同书写着“健康中国”的边疆答卷。

重筑生命防线

2023年4月,柯宇星作为深圳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副队长,接过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院长的担子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全院132名职工不足编制数的三分之一,年业务收入不足500万元,产房常年蒙尘,“区域龙头”却连基本的危重症救治都难以承担。更让他心情沉重的是,喀什地区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许多家庭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不得不辗转千里求医。

“绝不能让硬件落后困住健康防线!”柯宇星用三个月踏遍喀什12个县市,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塔县产妇到地区医院需400公里”“基层超声诊断能力不足”等痛点。他当即争取近3000万元深圳援疆资金,将4500平米的旧院区扩建成1.4万平米的新楼,高档超声仪、腔镜器械等设备陆续到位。一位产妇抚摸着崭新的检查床感叹:“没想到在喀什也能用上这么先进的设备,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服务。”

硬件跟上了,学科建设更要落地。柯宇星牵头建起“妇科腔镜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儿童健康成长中心”,联合深圳专家成立“名医工作室”,通过“师带徒”手把手培养本土人才。两年间,医院分娩量从56人跃升至1506人,手术例数增长超10倍,成功救治25周双胎超早产儿,打破南疆早产儿救治纪录。

2025年5月,“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的牌子挂上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大门,这是喀什首家且唯一的二甲妇幼保健院。挂牌仪式上,柯宇星想起初到喀什时,一位维吾尔族大妈握着他的手说:“医生,我们就盼着孩子能平平安安出生。”如今,这个朴素的愿望,正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中成为现实。

建设区域性妇幼健康堡垒

几乎与柯宇星同期,于敬会挂职喀什市妇幼保健站站长时,面对的是另一番景象:仅有两层的旧楼里,诊室局促狭小,设备陈旧简陋,医护人员虽眼神坚韧,却难掩资源匮乏的无奈。“让这里拥有一个标准化的‘新家’,成为我援疆征程上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于敬会说。

为争取援疆资金,她一次次跑部门沟通。项目开工后,她守在工地盯进度、查质量,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当窗明几净的新院区投入使用时,业务用房面积翻倍,还配齐了中央监护系统等先进设备。

于敬会深知,“硬件只是基础,母婴安全才是妇幼保健的灵魂。”她带领团队重构母婴安全管理体系,对孕产妇实行“专人专案、全程管理”,确保“发现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每月风雨无阻深入乡镇卫生室督导,累计培训基层医护1200余人次。渐渐地,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稳步下降。“这份成果,是对我们无数个日夜奔波最珍贵的回响。”于敬会说。

跨越万里的生命接力

在喀什,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8‰-1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当地缺设备、缺专科医生,更缺围手术期配套体系,许多患儿因此错失救治机会。这让喀什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援疆医生林彦青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在产前评估胎儿心脏功能,婴儿出生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启动生命支持,做新生命的首道防线。”

2025年初,维吾尔族孕妇拜合提妮萨的产检报告让全家陷入绝望,胎儿确诊“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这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复杂先心病,全靠动脉导管这根“生命桥”维系,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可能因缺氧夭折。辗转求医无果后,拜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林彦青。

林彦青立即启动“深喀联动机制”,与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儿童医院多学科团队远程会诊。考虑到喀什医疗条件有限,团队决定实施“胎儿宫内转运至深圳分娩”方案,这在喀什尚属首次。

5月10日,经援疆医疗队的协调支持,拜合在援疆医生全程护航下,跨越6小时航程抵达深圳。6月4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涂新枝带领顶尖团队严阵以待,为拜合实施剖宫产手术。婴儿刚一娩出,早已待命的新生儿科主任黄智峰立即接手,注射前列地尔维持动脉导管开放。数分钟内,新生儿就被转运至深圳市儿童医院准备手术。两周后,当康复的孩子被抱到拜合面前时,她眼含热泪,紧紧握住专程从喀什赶来探望的林彦青的手:“谢谢你们,是深圳的医生们给了宝宝第二次生命。”

在细节里守护每一个脆弱的新生命

为了让宝宝们更好地康复,文春英在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开创了袋鼠式护理,邀请父母进病房床旁怀抱婴儿,过渡到母婴同室,手把手教喂养、护理和急救技能。出院时,她为每个宝宝准备“毕业小奖状”,印下人生第一双小脚印。“这些细节,能让家长感受到我们不仅在治病,更在用心守护他们的希望。”文春英说。

同样的坚守,也在喀什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上演。张婉芳记得,有一回,一个羊水Ⅲ度胎粪污染的新生儿出生时仅有几次心率,几乎是濒死状态。她立即冲上前气管插管、指挥胸外按压、脐静脉穿刺……经过半小时抢救,患儿指标逐渐平稳,两天后成功撤离呼吸机。

“援疆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张婉芳把这句话刻在心里。她推动新生儿科新病房升级改造,引进无创呼吸机等设备,每周组织业务学习、病例演练,培训新生儿复苏技能。如今,科室骨干已能独立抢救濒死儿,她培养的本地复苏师资,正把技术传递给更多基层医生。张婉芳告诉记者:“每当患儿转危为安时,是我觉得最开心的时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谈及援疆经历,柯宇星说:“援疆工作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最精彩的经历,我将永远铭记这段岁月,继续为边疆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于敬会则坦言:“希望用自己所学,为受援地区妇女儿童健康素质提升和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从深圳到喀什,万里距离被“共同守护生命”的信念缩短。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五位援疆医疗队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与情怀,以仁心仁术浇灌着边疆妇幼健康之花。

编辑:周晓飒

受访者供图



(作者:晶报记者 林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