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患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中的疲惫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我们带去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份生命至上的信念。这段经历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医者的价值。
在赤道几内亚的街头,常有肤色黝黑的妇女攥着皱巴巴的病历,用不太流利的西班牙语轻声询问:“中国医生在吗?”她们寻找的,是跨越1.3万公里而来的深圳使者——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医生阎恺与高航。她们用医术与温情,为无数挣扎在病痛中的非洲女性带来了生育的希望与尊严的光亮。
阎恺 1982年出生,江西宜春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医师。2025年获赤道几内亚“国家独立勋章”。
高航 1983年出生,辽宁瓦房店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2024年获广东省助产协会颁发的最美产科医生,2025年获赤道几内亚“国家独立勋章”。
“既然来了,就要把中国的医疗经验留下”
2024年初,当阎恺第一次推开赤道几内亚巴塔医院妇产科诊室的门,迎接她的不是熟悉的消毒水味和整洁环境,而是扑面而来的闷热、嘈杂,以及患者们用当地方言急切诉说的声音。护士的西班牙语指令“快来”让她勉强听懂,但患者复杂的病史,却像一堵无形的墙。“那时候最怕看患者的眼睛,”阎恺回忆,“她们的眼神里全是期待,我却连基本的病史都问不明白。”
语言,只是第一道坎。更棘手的是医疗条件:超声机屏幕模糊得像蒙了层雾,手术器械锈迹斑斑,当地人的无菌观念薄弱到让人揪心。“在国内一个产包就能搞定的事,这里得翻遍仓库找镊子。”现实的落差巨大,却点燃了她心中更坚定的火苗:“既然来了,就要把中国的医疗经验留下。”
同样肩负使命的高航,此刻正奋战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2023年初,高航主动请缨加入第33批中国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她提前进行了七个月的封闭培训,取得西班牙语国际化SIELE考试A1等级。抵达时,马拉博疟疾威胁,HIV职业暴露,常常停水停电,她始终牢记“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的医疗队精神,坚守岗位。
阎恺医生在疟疾防治中和当地村民合影。
“中国医生救了我”
在巴塔医院的日常诊疗中,阎恺发现当地女性有两大隐痛——异常子宫出血反复发作,却只能依赖创伤性的刮宫止血;产后漏尿、子宫脱垂等盆底问题被长期忽视,越拖越重。“国内早就有规范的激素治疗和盆底康复,但这里连个专门看这些病的门诊都没有。”于是,她牵头开设了赤道几内亚首个妇科内分泌与盆底专科门诊,为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制定个性化激素治疗方案,让她们告别了冰冷的刮宫钳。针对不孕患者,她结合国际指南与当地实际,制定出可行的诊疗路径,帮助多个不孕家庭圆了生育梦。“每次看到患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中的疲惫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阎恺感慨道。
在涅方市巡诊时,阎恺遇到了子宫脱垂5年的爱莲娜。55岁的她因为子宫从阴道脱出,只能用布条兜住,溃烂的组织散发着异味,大小便十分困难。阎恺与国内专家远程会诊后,制定了阴式全子宫切除+复杂修补的高难度手术方案,并协调同期援非医生从首都赶来支援。面对器械不趁手、助手生疏等挑战,她以清晰的指令与沉稳的示范引领团队成功完成手术。这是涅方首例此类高难度手术,为后续多位脱垂患者点燃了希望。术后,阎恺发现爱莲娜营养不良,便自费买来牛奶,每天清晨监督她喝下。护士不懂护理,她便亲自示范清洁换药,把护理要点写成西语卡片贴在床头。出院那天,爱莲娜感激地说:“我要让所有邻居都知道,中国医生救了我。”
在马拉博,高航正创造着另一个奇迹。Rosa是一位重度胎盘早剥导致子宫卒中的危急患者,当地医生都建议她切除子宫保命。高航深知“子宫不仅是器官,更是女性的尊严,”她决定突破常规思维,创新采用B-Lynch缝合术结合子宫动脉结扎,硬是将濒临坏死的子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保住了Rosa的生育希望。如今,Rosa的月经已经恢复正常,正在积极努力备孕,她的丈夫说:“高航就像是天使。”
赤道几内亚的许多女性长期受慢性盆腔痛困扰,因为当地手术均为开腹,医护人员也没有严格的手术操作无菌观念,导致很多病人术后盆腔粘连、盆腔脓肿进一步加重。高航克服设备限制,带领团队利用中国援助的腔镜设备,成功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解决了她们的多年顽疾。
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航深知,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长久之计。当地腹腔镜技术几乎空白,她决定从零开始,制定阶梯式培训计划,从理论讲解到模拟训练,再到临床带教,全程用西班牙语手把手地教。经过一年的努力,妇科医生Pilar通过严格考核并获得首张腹腔镜技术资质证书。“现在她已能独立完成宫外孕手术,这是医院里程碑式的进步!”高航欣慰地说。
长期以来,马拉博的医护无菌观念非常缺乏,导致切口感染率、盆腔炎症、粘连、盆腔脓肿发生率极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是生命的代价。高航培训当地医护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用理论和示范一点点改变着观念,降低了高发的术后感染率,这份努力也获得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微博的转发点赞。
阎恺开设的专科门诊,成为了“流动的课堂”。在日常诊疗中,她会将规范化的理念和细致的操作渗透给当地同仁,医生护士们会跟着她学激素治疗计算公式、画手术步骤图。如今,当地医生已经能独立处理常见的子宫出血,她留下的西语医学笔记,成了科室的“传家宝”。
首期腹腔镜技能培训班合影。
“我们带去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份生命至上的信念”
在非洲的日子里,她们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医生”。阎恺会在巡诊时给贫困患者塞些零钱,和孩子们做游戏。在疟疾肆虐的季节,她与当地医护一起深入社区发放宣传单。在孔子学院的课堂上,她既是中文老师,也是西语学生。“当学生问我中文‘吃’和‘喝’的区别,我用‘散装西语’解释:液体用喝,其他用吃。大家恍然大悟,夸我很会教。”这些温暖的互动让她深刻体会到:“援非不只是要治病,更要让当地人感受到,中国医生是真心来帮忙的。”
除了医疗工作,高航还积极参与公共卫生项目,远赴赤道几内亚大陆乡村,参与中国医疗队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疟疾防治项目,惠及3个村近500位居民,为赤道几内亚本国疟疾防治指南的制定提供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谈及援非感悟时,她说:“我们带去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份生命至上的信念。这段经历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医者的价值。”
在援外医疗队结束任务回国前夕,赤道几内亚总统及卫生部部长亲自为阎恺和高航颁发该国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表彰她们在妇产科技术推广、危急重症救治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贡献。
编辑 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