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站人潮中的“移动暖流”:客运员李文豪的奔跑与坚守

读特新闻记者 刘兰若 通讯员 唐凯 马鑫宇 李乐
08-13 17:52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从广州车站“038”服务队到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务队,他的脚步从未停歇,如同一股穿梭人潮的“移动暖流”。

在深圳北站的人潮中,客运员李文豪的身影总带着风的急迫。扎根铁路客运一线11年,“奔跑”于他,早已超越简单动作,熔铸成刻在骨子里的职业本能。从广州车站“038”服务队到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务队,他的脚步从未停歇,如同一股穿梭人潮的“移动暖流”。

七月清晨:与死神竞速的“黄金四分钟”

7月21日清晨6点38分,晨光初照的深圳北站19站台,被一场突发危机骤然笼罩。一位老年旅客登车时突发心脏疾病,脸色苍白如纸,呼吸急促微弱,生命危在旦夕。电台那头收到“19站台有旅客突发疾病,请求支援!”的呼叫。

正在服务台值守的李文豪没有丝毫犹豫,一把抓起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推起轮椅如离弦之箭般冲向站台。奔跑中,他同步拨通120急救电话,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现场情况,为后续救援抢下宝贵时间。

抵达现场时老人已陷入昏迷,李文豪在急救中心远程指导下,沉稳撕开电极片、按下电源键,AED的电流带着希望穿过老人胸膛。他与已在现场急救的副值班员凌小清分工协作:朱斌疏散围观旅客筑起“生命通道”,最终,老人心跳逐渐恢复。“那一刻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们的奔跑,是在和死神抢时间。”事后李文豪的话语里,藏着惊心动魄后的坚定。

八月午后:混乱中的“逆行”守护

二十天后的8月11日13点30分,候车大厅的平静被一声刺耳喊叫撕碎。一名旅客突然情绪激动地高声喧哗,引得人群骚动。李文豪立即上前半蹲身子,用温和语气耐心劝阻,在他轻声安抚下,旅客暂时平静下来,他才转身返回岗位继续巡查。

然而意外陡生。片刻后,那名旅客突然情绪失控,无差别挥拳踢打。听到骚动的李文豪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转身朝着危险中心冲刺——这一次,他逆着惊慌奔逃的人流。

“大家不要慌,往两侧退!”他一边高声提醒稳住秩序,一边凭借多年经验迂回移动,将失控旅客逼向A16检票口旁的栏杆角落。面对挥来的拳脚,他始终保持侧身防御,双手死死钳制对方双臂,竭力将伤害范围缩到最小。最终与及时赶到的同事潘杨、蒋媛慧合力将人按稳,直到民警接手。

微光成炬:奔跑里的服务初心与担当

在李文豪的服务词典里,“奔跑”从不只属于惊心动魄的时刻。深圳北站日均数万旅客的流转中,那些藏在日常褶皱里的需求与期盼,同样需要用脚步回应、用行动温暖。他的奔跑,早已化作穿梭在候车大厅与站台间的“移动暖流”。

7月24日午后,候车室里孩童的哭声格外揪心。与家人走散的小女孩缩在角落,眼泪汪汪地攥着衣角发抖。李文豪闻声赶来,半蹲身子与孩子平视,用掌心轻轻拭去她的泪水:“别怕,叔叔帮你找爸爸妈妈。”他一边变戏法似的掏出卡通贴纸转移孩子注意力,一边协调广播寻人。当家长奔来紧紧抱住孩子时,他悄悄退入人潮,继续下一段服务旅程——这样的“寻人奔跑”,是他每月都在重复的日常,却每次都倾注同样的耐心与温柔。

6月的一个清晨,服务台电话传来旅客张先生带着哭腔的求助:“我在救护车上,离车站还有五公里,赶不上8:29的火车了!”更棘手的是,张先生腿骨骨折需平躺就医,自闭症孩子在进站口走失。李文豪瞬间理清头绪:“您别急,我来协调!”他一边安排同事沿进站路线寻找孩子,一边争分夺秒联系列车长说明情况,同步帮旅客线上退票减少损失,再火速抢购后续车次车票。当救护车呼啸抵达时,他已推着轮椅、带着无障碍通道预案等候在入口。这场跨越候车大厅的“接力奔跑”,最终让一家人顺利踏上返乡求医路。

今年5月底的“巨款守护战”更显初心。准备回江西提亲的张先生,装有87万元彩礼的行李箱不慎遗失,急得满头大汗直跺脚。李文豪与值班站长刘慧、同事赵贝迅速帮他寻回,由闸机班长潘杨在A19候车区交回的那个无人看管的白色行李箱,两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下。确认巨款分文未少时,张先生一家激动不已:“你们真是救了急!”

而6月30日的站台急救,让奔跑有了更厚重的意义。旅客刘女士突然倒地抽搐,李文豪带着急救箱飞奔到场,配合医护人员喂服葡萄糖、测量血压,用纸巾一遍遍擦去她额头的冷汗,轻声安抚:“没事的,救护车马上到。”当刘女士被抬上救护车前,特意回头朝他挥手:“谢谢你一直握着我的手,给了我力量。”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徐雅乔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刘兰若 通讯员 唐凯 马鑫宇 李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