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项目晋级决赛!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智能机器人锦标赛预赛举办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
08-06 23:0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智能机器人锦标赛(简称“大赛”)预赛在深圳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个项目团队携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集中线上路演、答辩,经过激烈角逐,30余个项目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决赛。

作为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首个落地的锦标赛,本次大赛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办,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联办,深圳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深圳市中小担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至千里投资有限公司承办,并得到华夏银行深圳分行大力支持。

锚定国家战略所需,关键技术突破频现惊喜

在为期3天的预赛中,参赛项目分成AI及软件、智能传感器、执行器及材料、应用系统四个小组,从应用场景及颠覆对象、主要目标及战略价值、技术概况与当前进展、主要任务与实施计划、主要风险与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项目线上展示。来自科学界、产业界及投资界的20名裁判现场进行综合评审。

预赛首席科学家裁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央研究院院长夏善红对本次参赛项目的技术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AI与软件、智能传感、执行器与材料、应用系统,是构成机器人系统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对于智能机器人而言,缺一不可。从项目的技术转化程度来看,既有处于理论突破期的前瞻性探索,又有样机试制、实验室验证阶段的成果,还有相当部分是已实现量产出货的成熟项目,在前沿技术创新和垄断技术突破上给裁判们带来了很多惊喜。

应用系统组评审现场

产业专家裁判、深圳市泛海统联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孙屹在点评参赛项目时指出,相当比例的参赛项目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高度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前期研究非常扎实,初期的技术积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甚至有些领域与国外厂商相比已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具有明显的颠覆性和前瞻性技术特征。

创新不问出身,让颠覆性苗子“被看见”

作为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的重要项目发现渠道,大赛坚持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的原则,广泛选拔和加速培育颠覆主流技术和重塑竞争格局的战略技术。参赛项目带头人既有院士、教授、高学历人才、企业技术专家等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也有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还有海外团队参赛,充分体现了大赛的覆盖面和多样性。

为了更有效地挖掘颠覆性技术亮点,给予非共识型创新更多展示空间,大赛精心组织了跨领域权威专家组成专业评审阵容,20位裁判中包含了科学家、产业专家和投资专家。在分组集中评审中,他们结合各自的专业认知与经验,对项目进行技术颠覆性、需求强烈性、生产可行性等多个维度的打分。

深圳作为机器人产业链最完整、创新生态最活跃的城市,为本次预赛贡献了不少优质项目,覆盖芯片、传感器、材料、具身、应用平台等多个机器人产业细分赛道,市场适配性强、商业落地规划清晰,获得了产业专家与投资专家的高度认可。产业专家裁判、深圳市有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慷注意到,很多参赛项目都对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有意识地做了减法,他认为这对项目的未来发展非常关键,因为这种“产品经理思维”能够帮助项目团队更聚焦细分市场内有价值的需求。

投资专家裁判、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蔡涛关注到,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准备阶段要跨越很多鸿沟,目前针对颠覆性技术创新前端的耐心投资仍显不足。他提到,今年2月深圳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时,深担集团同步发布了总规模40亿元的“颠覆性技术贷”及总规模10亿元的“颠覆性技术基金”,与参赛项目的融资需求有着极高的匹配度。预赛结束后,深担集团将组织专业团队主动与有融资需求的参赛企业对接,提供“一站式、全周期、多维度”的综合创新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决赛9月开锣 前十名直通全国领域决赛

按照大赛执委会安排,智能机器人锦标赛决赛将于9月举行,届时将采取“线下路演+线下评议”方式遴选出优胜项目,前十名项目直接获得参加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决赛资格。

深圳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秦英表示,希望将智能机器人锦标赛打造成为一座“技术-产业-资本”的对接桥梁:让创新者找到产业的“需求接口”,让企业遇见创新的“技术增量”,让资本对接未来的“价值蓝海”,最终形成“创新有土壤、转化有路径、发展有动能”的生态闭环。

(照片由担保集团提供)

编辑 李璐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