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圳多家美术馆推出抗战相关主题的艺术展,通过形式丰富、感染力强的艺术作品,讲述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让观众在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交织中共振、共情、共鸣。
观众观看“木刻记忆”展。 (何香凝美术馆供图)
以刀为笔 力量磅礴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木刻版画凭借快捷的创作速度与灵活的表现形式备受青睐,尤其因其可复制性成为关键传播媒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危亡之际,木刻版画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强大的传播力成为艺术家的“呐喊”武器。珂勒惠支、罗工柳、赵延年、力群、古元、李桦、彦涵等艺术家用刻刀作枪、木版为战场,创作出震撼时代的作品。
正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的“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展出约200件珍贵的木刻作品以及丰富的“抗战图像”,涵盖观众比较熟悉的李桦的《怒吼吧!中国》、古元的《长征路上》《回忆延安》,廖冰兄的《燃血求知》等精品力作。整个展览带领观众触摸那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脉搏,感受艺术家们以刀为笔、以版为纸所迸发出的磅礴力量与家国情怀。
木刻版画不仅成为记录时代变革的载体,更化作极具力量的“视觉武器”,使艺术真正走进街头巷尾。此次展览策展人易东华说,八九十年前,艺术家们走出书斋,以木刻刀、画笔等为媒介,记录苦难、怒斥侵略、呼吁抗争,用艺术凝聚起爱国力量。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该时期的木刻及其他媒介的相关主题作品,穿越时空,在展厅中重构那段民族抗争史,让观众获得真切的历史感知。
“这次展览不仅作品经典,而且意义深远。展览带领观众可以通过观看作品,重温历史、映照未来,让八九十年前的艺术力量启迪当下”,观众董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展览非常值得一看,我会二刷、三刷!”
关山月 《红棉白鸽》
以美述史 赓续精神
从烽火岁月到民族新生的艺术图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关山月美术馆二楼展厅,不少观众正在观看“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这场以33件馆藏珍品构建的“视觉史诗”,通过艺术家关山月的笔端,串联起民族救亡与复兴的精神脉络。
关山月在抗战时期的山水画创作,是将民族救亡意识注入传统绘画的艺术革新。他选择用笔墨重构山河的完整性,通过实地写生,突破传统文人画的隐逸趣味,重构了民族国家的视觉疆界。关山月在1939年画出长卷《从城市撤退》,该卷总长766厘米,表现了广州沦陷时民间逃难的场景,可以被称为那个年代“最长”的抗战国画作品。《渔民之劫》同样是关山月在1939年所作,也是关山月本人早期的抗战画之一。这幅作品为六联屏,每屏高172.3厘米,长94厘米,六联合并之后总长574厘米,这样的巨制放在今天也实属少见。
从战火纷飞的岁月到崭新的时代,一一展现于观众眼前。“这次展出的艺术作品让抗战变得更加具象,让我们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伟大的抗战精神,”已经退休的赵女士带着孙女一起看展。她觉得这次展览围绕抗战主题,以美术作品的方式,给大家上了一堂历史课,让爱国之情在人们心中扎根成长。
在关山月《红棉白鸽》的作品前,年轻观众于小姐细细观看。她告诉记者,这件作品非常打动她。“红棉枝干的挺立,犹如挺立的丰碑,白鸽栖于其中,宣告硝烟散尽的和平。这件作品就表达出我们中国人对和平的崇尚与珍爱。”
古元版画《回忆延安》
时代笔墨 精神共鸣
你能想象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正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的“蒋兆和:属于我的荒草径”展览的第一板块“漫步人间”,就展出了蒋兆和创作于这一时间段的一批街头人物画为主体的作品。观者跟随蒋兆和的视线一同走上抗日时期国难来袭的十字街头,目睹苦难时代的民生百态。
比如,《卖子图》描绘了在荒年卖子的时代伤痛中,母子互相抚慰,迟迟不肯分别的爱。《卖线》《迷途的羔羊》《盲人》《流浪小子》等作品聚焦战争与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对残酷现实的直面描绘,背后流露的则是对和平生活的真切向往。
和平鸽是蒋兆和画作中频繁出现的题材。此次展出的《小孩与鸽子》《展翅迎春》《愿与君子共和平》是蒋兆和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创作的作品。通过描绘白鸽,寄语了艺术家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不少观众带着怀念和感恩的心情来看展。观众张女士深有感触,在蒋兆和的作品中看到战争年代的人们生活得非常辛苦。“尤其是那些孩子们面黄肌瘦、双眼无光,让人看了非常动容。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和平年代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热爱和平。”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