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华:睡桥洞的穷学生成了大律师|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

深圳晚报记者 郑淑仪 实习生 叶蕗
08-03 10:08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当初孑然一身,如今已经拥有自己的律所,并成为一名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的政协委员。

清晨六点半,莲花山的晨雾还没散尽,黄德华已经带着家人站在邓小平铜像前。他穿着熨帖的深色西装,手里捧着一束白菊,这是他坚持了25年的习惯,每逢重大节日,无论晴雨,必来敬献鲜花。他说:“没有改革开放政策,我现在恐怕还在江西农村,哪有机会来深圳?”

2000年7月,从南昌开往深圳的火车在赣南丘陵间穿行。26岁的法学硕士黄德华攥着毕业证书蹲坐在车厢连接处,身上只有不到500元现金。当深圳站的玻璃幕墙出现在视野时,这个江西余干农家子弟不会想到,25年后,他会坐在罗湖写字楼的办公室里,窗外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当初孑然一身,如今已经拥有自己的律所,并成为一名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的政协委员。“虽然已经51岁了,但我觉得自己依然葆有闯的劲头。”黄德华说。

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出生在江西余干县农村的黄德华,总说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2000年,作为第一批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他坚定选择来深圳寻找机会,“我知道外面有个叫深圳的地方,那里有实现抱负的很多机遇。”

初抵深圳的夜晚,热闹繁华的城市景色让人心生激动。可现实却给他提了一串问题:住哪里?吃什么?能干什么?为了省下一晚上10块钱的住宿费,黄德华睡过桥洞、躺过公园长椅。当他躺在荔枝公园的石凳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在这里坚持下去!

“深圳的公园不收门票,这在当时全国还不多见,对我来说就是帮了大忙。”那时,因为公园免费,众多像黄德华这样的“寻梦者”将公园作为临时落脚点,为了省钱,经常晚上就在公园猫上一晚。

初来乍到,温饱都成问题。因为没钱,只能盯着别人的饭盒吞口水。他至今记得那种刻骨铭心的饥饿:“闻到旁边人盒饭的香味,喉咙里像有手在抓。”

“但深圳有个好,没人问你从哪来,只看你肯不肯干。”起初,黄德华怕自己不会说广东话受冷落,可走在街头,听到的全是五湖四海的口音,大家都是怀揣梦想来打拼的人,互帮互助是常态,黄德华也迅速融入了这片热情的土地。

黄德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市律师事务所开启律师生涯。他至今清晰记得,接待他的主任说的两句话:第一句是“欢迎”,第二句话是“吃饭各凭本事”,这两句话点燃了他的斗志。他仅用一天时间就办妥了合同签订和档案调动手续,顺利入职。深圳速度,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能让人看到未来”

为了在深圳扎根,黄德华开启了连轴转的奋斗模式。刚当律师时,黄德华找案子全靠两条腿:上午他穿梭于大街小巷找案子、谈法务合作,就连法律援助也成了他拓展业务的途径;下午去人才市场发名片,寻找兼职机会;晚上就在宿舍“啃”法律条款。

黄德华

“法律援助一次能拿50块钱,别人嫌少不愿做,但我把它当宝贝。”他心里始终燃着一团火,坚信只要努力,生活总会慢慢变好。

2000年的深圳,法律行业还是蓝海。“那时候真像地上有钱,只要你肯弯腰就能‘捡’到。只要你肯跑、肯学,机会比想象的多。”

2004年,黄德华在罗湖买下第一套房,拿到钥匙那天,他在空荡荡的屋里坐了一下午:四年前睡公园的穷学生,真的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最初他最大的梦想是“一个月赚到1万块钱就回老家”,可真赚到了,又舍不得走了。“深圳像块磁铁,你越拼,它给你的反馈越多。”他看着曾经睡过的桥洞变成了公园,曾经跑过的土路盖起了写字楼,逐渐明白:“这里不只是赚钱的地方,是真能让人看到未来。”

从“小区村长”到法治创新

不久后,业主身份给黄德华带来了新的困扰:物业擅自挪用维修基金、停车位权属纠纷不断。“法律人的职业病发作,见不得规则被践踏。”黄德华笑着自嘲。

很快,他成了邻居眼里“爱管闲事”的人。有业主跟物业吵起来,他去劝;停车位被占了,他去协调;业委会没人管,他牵头组织。2010年,他高票当选业委会主任,“按老家话说,算个‘小区村长’。”

但这个“村长”不好当。他发现小区里的矛盾藏着共性:物业费不透明、业委会没地位、公共设施被挪用……“这些事看着小,可积累起来就成了大矛盾。”他开始研究物业管理条例,带着业主查账,跟物业谈判,甚至跑到住建局提建议。“有人说我多事,可我是律师啊,知道规矩的重要性。”

2014年,他牵头成立罗湖区律师公益联合会,又组建了物业管理专家讲师团。“光解决一个小区的问题不够,得有专门的法律制度。”他带着团队跑遍罗湖的社区,把常见纠纷整理成案例,做成“微课堂”,还在网上开直播讲物业相关法律法规。有次直播调解业主和物业的停车费纠纷,两个小时就达成协议,“原来法律不用那么严肃,坐在家里就能解决。”

2020年,黄德华(左三)在海吉星海鲜市场考察。

罗湖区启动物业管理改革试点后,黄德华基于自己担任业委会主任、律师以及政府物业管理顾问的经验,将多年的观察、理论依据和大量物业管理实践,汇总、撰写了一本书——《和谐社区,从罗湖实践看物业纠纷化解之路》,探讨如何实现政府、业主、物业管理公司三者法律关系的平衡,以及三者如何化解物业纠纷,共创和谐社区。

2016年,罗湖区启动“二线插花地”棚改,他成了法律服务队的核心。那片位于地质断裂带的区域,住着9万多人,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搬迁,难度可想而知。黄德华与罗湖区律师公益联合会的同仁并肩作战:律所抽调数十名律师,24小时随项目组提供法律支持,有人担心补偿款,他们一条条讲政策;有人舍不得老房子,他们陪着聊到深夜;有租户和房东起冲突,他们当场调解。“最忙的时候,我们三天没合眼。”

这场硬仗打了6年,“看着居民搬进新房,孩子在楼下欢笑玩耍,就觉得值了。”他常说,深圳的改革从来不是宏大叙事,只要把每个普通人的难处解决了,就成了大事。

“我和深圳都还在打拼”

2020年,南昌大学急需防疫物资,黄德华看到消息时,正在社区协调防疫物资配送。他没多想,当天就转了10万元到学校账户。“这点钱不算多,但能帮一点是一点。人这一辈子,穷的时候顾好自己,有能力了就帮助别人、回馈社会,这是做人的本分。”

如今的黄德华,正致力于研发AI法律咨询终端。“邓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也要不断尝试创新。”黄德华点开手机里的AI律师,这个能解答10万类法律咨询的机器人,内核是他二十多年来代理过的真实案例库。

从桥洞到写字楼,从法律援助到法治创新,黄德华的25年,是无数深圳奋斗者的缩影,“第一个十年扎根,第二个十年做事,第三个十年要跟上时代。深圳每天都有新机会,我和这座城一样,都还在打拼。”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郑蔚珩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郑淑仪 实习生 叶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