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深二代|“咖啡星人”主理人beiyi和share:用友谊和创意煮一杯深圳味道的咖啡

晶报记者 陈淑莹 实习生 刘静儿 受访者供图
07-22 15:35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在老厂房改造的空间里,用创意与情怀熬煮出一杯属于深圳的独特味道

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一家名为“咖啡星人”的社区咖啡店氤氲着浓郁的香气。主理人Beiyi和Share,两位土生土长的深二代,正用咖啡与这座城市对话。作为热爱咖啡的插画师与痴迷咖啡的咖啡师,她们将十几年的友谊融入创业,在老厂房改造的空间里,用创意与情怀熬煮出一杯属于深圳的独特味道。

▲share(左)与beiyi

城市坐标里的童年刻度

Beiyi的童年相册里珍藏着一张过塑的旧照片:1994年的华强北麦当劳,穿红色背带裙的小女孩对着镜头比剪刀手,背景里是彼时深圳最时髦的快餐厅装潢。“那是我人生第一个麦当劳生日会。”她指尖划过照片,“当时华强北还是电子元件的天下,麦当劳像突然冒出来的彩色积木,小朋友都以在这儿过生日为荣。”

比Beiyi小一岁的Share,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则定格在东门老街。“那时候周末我们要坐一个半小时公车到白石洲转地铁,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也要去东门。”她笑着比划,“初中时候的零花钱就几十块,却能在太阳广场逛一整天,看漂亮姐姐们穿喇叭裤,在麦当劳里偷偷观察穿西装的大人谈生意。”东门的热闹市井,是青春记忆中最生动的都市万花筒。

Beiyi记得大学时总去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观鸟,“黑脸琵鹭总在水里摇头晃脑,后来才知道它在扫食小鱼。”这里作为全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载着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地的角色。这些年,随着福田红树林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改善,一步步为黑脸琵鹭等候鸟筑起了安全的栖息港湾。Beiyi告诉记者,“冬天去看,能见到几十只聚在滩涂上,它们安心觅食,我们远远看着,这种互不打扰的和谐,特别好。”这份人与自然的默契,成了她创作里的重要灵感。2018年,她以插画师的身份和优衣库展开合作,特意把黑脸琵鹭画进深圳主题设计里,就像她日常所见的那样,钢筋水泥与自然生灵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温柔共处的节奏。

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拼凑出90年代深圳的模样:地王大厦是全市最高的骄傲,红树林的滩涂上黑脸琵鹭还很罕见,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里藏着无数淘金梦。Beiyi看着华侨城从工业区变成创意园,Share见证东门从市井老街蜕变为网红地标。“不变的是那种新鲜劲儿。”Beiyi说,“小时候去地王大厦顶层觉得伸手能摸到云,现在虽然高楼更多了,但每次路过还是会多看两眼——那是刻在童年里的城市坐标。”

创意在包容的土壤中生长

2019年,Beiyi和Share在华侨城创意园开第一家咖啡店时,华侨城创意园成为不二之选。这个由旧厂房改造、绿树成荫、充满故事感的园区,天然吸引着她们。数十平米的“咖啡星人”就此诞生。Share负责所有产品和研发的事务,品牌、设计、活动和社群运营等方面就由Beiyi负责。两个十几年的好友在磨合中找到节奏:就像咖啡和奶泡,各有各的姿态,混在一起才对味。

这里不仅仅是一家咖啡店,更被她们定位为一个连接记忆、激发创意的城市节点。“园区里的人打招呼不说‘生意好’,总问‘最近又搞什么新花样’。”Share笑着说,这种充满鼓励与期待的问候,正是园区独特氛围的缩影。

▲咖啡星人“信息图表的生活美学”韩国信息图表大师张圣焕展览开幕现场

这种包容给了他们大胆尝试的底气。Share研发的"普宁豆酱咖啡”用潮汕豆酱的咸鲜中和咖啡的酸,有客人评价“有家乡味”;“猪脚姜咖啡”把八珍甜醋融进咖啡,有人说像黑暗料理,也有人提出要续杯,“这里接纳多元的口味和创新的尝试,让我们敢放开手脚琢磨新花样,这就是深圳——总有懂你的人在等你‘出招’。”

Beiyi则发挥插画师特长,让咖啡店变成跨界实验室。她创造的品牌形象“咖啡星人”,拥有百变造型,成为跨界合作的绝佳载体。咖啡店化身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实验室。四周年店庆时,Beiyi策划了一场盛大的“咖啡是一种生活方式”主题活动,一口气联动了园区内外16个品牌。从滑板、迷你乒乓球、瑜伽到软式曲棍球、网球等健身体验,到闲置礼品交换、创意园深度导览、生活整理术工作坊……活动花样百出,将一杯咖啡所能延展的生活想象边界推得更远,真正让咖啡成为链接社群、激发多元生活方式的媒介。

▲咖啡星人社群活动,体验软式曲棍球运动

深二代像站在立交桥上的人

深二代像站在立交桥上的人——看得见父辈踩过的泥土,也望得到新深圳人带来的风。作为深二代,她们深知父辈筚路蓝缕的艰辛,也理解新深圳人融入的迷茫。这种双重视角,让她们在经营咖啡馆、连接社区时,多了一份天然的共情与包容。

1990年盛夏,仅两个月大的Share被裹在襁褓里,随父母踏上来到深圳的火车。“爸爸说,深圳毗邻香港,遍地是‘机会’,揣着全部家当就来了。”父辈这种破釜沉舟的“闯劲”,早已在家庭氛围中浸染了她。2012年,凭着对咖啡近乎执拗的热爱,她加入了深圳本土精品咖啡先驱GEE,从洗杯子、记配方开始,一点一滴地学习,成为店里的第一代员工。朋友们常夸她“很能聊”,能把一款咖啡的风土故事讲得引人入胜,Share觉得这份感染力或许就遗传自父亲。2014年,当得知GEE要在她心仪已久的华侨城创意园开分店时,“得知能来这儿开店,特别高兴!”

在Beiyi看来,母亲的勤劳是刻在她骨子里的力量。她在深职院就读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那会儿艺术学费快上万,比其他专业贵不少,爸妈供我读书特别不容易。”她记得母亲为了凑学费,同时打三份工,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这几年自己创业,遇到活动连轴转,感到疲惫时总会提醒自己,“比起母亲,就觉得这点累不算什么,她们那代人能在深圳站稳脚跟,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在她们身边,许多深二代朋友也在进行着类似的“跨界”人生:学金融的开了花艺工作室,做IT的开起了民宿。“我们这代人鲜少吃过父辈物质匮乏的苦,但血液里确实继承了那种‘敢折腾’、不设限的基因。”Share总结道。她们创业,不只是为了生计,更像是用自己擅长且热爱的方式,重新定义与这座城市的关系,并试图回应它持续释放的活力与可能。

今年四月,这股“折腾劲”又冒了头——她们在华侨城开了 HISEEKER 艺术咖啡馆。“希望通过咖啡和艺术,连接与我们同频共振的人。” 店内会为每期展览定制艺术家限定菜单:甄选全球优质产区的咖啡豆,融入在地当季食材,搭配充满艺术感的器皿,以此重新定义空间的独特磁场。扎根深圳,她们以对话艺术的姿态与实验精神,全力打造全新的艺文主题咖啡品牌。

深圳这座城市,永远在破土,永远在生长,永远为认真生活的人留着位置。深圳的味道,从来都是奋斗者和热爱者共同熬煮的那杯,苦里带甜,余味绵长。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陈淑莹 实习生 刘静儿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