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周末,2025年深圳普通高中自主招生顺利举行。今年,深圳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继续按一类自主招生和二类自主招生组织实施,在持续探索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细化项目设置,重点选拔具有拔尖创新潜质或学科(含艺术、体育)专长的初中毕业生。随着招生模式逐步向“新模式+细分项目”转变,自主招生在选拔方式、考查重点和育人导向等方面更加聚焦学生的个性潜能,也进一步引导学校形成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和办学特色。
7月5日,南科大附中自主招生综合能力考核顺利举行。
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新模式成主流方向
记者梳理发现,深圳高中自主招生试点始于2011年,最初由深圳中学和深圳实验学校率先开展。经过十余年改革探索,参与学校不断增加,自2020年起更首次纳入区属高中和民办高中,并将录取方式与中考成绩挂钩,逐步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招生育人路径。
今年,在总结往年经验基础上,深圳市教育局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在新建高中数量增长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覆盖面。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共有79所公办高中开展一类自主招生,比去年增加6所;同时,83所公办高中开展二类自主招生,与去年持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一类自主招生中,采用新招生模式的学校数量显著提升。全市79所学校中,有65所采用新模式招生,占比超过82%;另有14所采用“新旧结合”的混合模式,即在保留传统综合素质考查的同时,叠加分类项目化考核的新方式。
新模式以“理工科技”“人文社科”两大类为框架,进一步细化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创、中文、英语、历史等30余个项目,允许学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自主选择。
以航空航天为例,今年共有宝安中学、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新安中学(集团)燕川中学和致理中学等4所学校开设该项目进行自主招生。
突出学生潜质与素养 多元方式精准选才
按照深圳中考中招工作安排,今年自主招生继续录取采用“中考成绩占60%、专项考核占40%”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分。考生中考成绩不得低于学校公布的控制线,如总分相同,依次按专项成绩和中考“同分比较”规则排序录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各校自主招生的专项考核普遍采用“人机对话+现场面试”的组合模式,力求从多角度、多维度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科基础、表达能力和创新潜质。
在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综合能力考核紧密围绕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设计科学全面,形式灵活开放。重点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
深圳第七高级中学则采用开放性、情境化的面试题,鼓励学生就现实话题自由表达。“我们不设标准答案,而是观察学生的思考路径、逻辑表达与独立见解。”教学处主任游东表示,这样的设计能更真实地还原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潜力。
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华高中部今年采用了新旧模式结合的方式,允许学生自选考核路径。学校教学处主任盛世俊表示,希望通过情境性与创新性兼具的考核方式,选拔出一批既具特长、又具发展潜力的新时代学生。
引导学校特色发展 推进育人方式转型
自主招生的进一步细化与分类,不仅是选才方式的升级,更引导高中学校逐步建立起基于自身定位的育人模式,推动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和人才培养的深度变革。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梁清泉表示,新模式的推广不仅拓宽了招生视野,也有助于精准识别具备学科特长的学生。今年,该校在理工科技大类中申报了数学、物理和科创三个项目,面向在相关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初中毕业生进行选拔。“学校已建立起相应的特色课程体系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努力为这类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土壤。”梁清泉说。
盛世俊同样认为,新模式与旧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特长、分类培养。旧模式考核侧重综合素养,新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专长,这更符合学校个性化发展、多元化成长的教育模式。
作为制度设计者,市教育部门也在不断完善机制。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在广东省教育厅总体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深圳持续推进自主招生的细分项目改革,鼓励各高中学校以自主招生为契机,立足实际,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片由南科大附中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窦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