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60周年 | 李天养:从建设者到受益者,见证一江清水越山来

读特新闻记者 刘欣怡
07-02 20:2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从建设者到受益者,李天养的双重身份映射出东深供水工程跨越时代的意义,也见证了香港与内地血脉相连、共克时艰的厚谊深情。

口述者介绍


1944年出生的李天养,亲历了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的多个重要时刻。15岁时,年少的他便投身深圳水库修建工程,参与土方搬运、堤坝填筑等工作。在那个技术条件有限的年代,他曾和工友们连续两天两夜不眠不休填塞河道,亲历了数万民工决战堤坝的艰辛。

1962年,李天养移居香港,亲历了香港严重的水荒。彼时四日一供水、排队取水的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了水资源匮乏之苦。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后,香港用水难题得以解决,李天养再次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从建设者到受益者,李天养的双重身份映射出东深供水工程跨越时代的意义,也见证了香港与内地血脉相连、共克时艰的厚谊深情。


站在东湖绿道远眺,碧水蓝天间,巍峨的深圳水库大坝静卧在山峦树木的环抱之中。六十六载光阴流转,当年这片荒滩上数万名建设者震天响的口号声虽已消散,但彼时在此忙碌运送土石的少年,至今仍能将诸多细节娓娓道来。

这片波光粼粼的水面,承载着无数工程建设者最炽热的青春记忆。


航拍深圳水库和东湖公园

万名建设者创造“百日堤坝”奇迹


20世纪50年代,宝安县(深圳市前身)缺水情况严重,面临着严峻的缺水困境,几十万亩农田因缺乏水利灌溉设施,庄稼生长备受制约。与此同时,一水之隔的香港也饱受水荒之苦,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

为解决两地缺水问题,广东省政府决定兴建深圳水库。1959年11月,这项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工程破土动工。彼时,既无现代化施工机械轰鸣,也缺先进工程技术支撑,建设者们唯有依靠“人海战术”,手握锄头、推着手推车,用最原始的工具叩开这片土地的生机。

15岁的李天养刚加入建设队伍时,因年纪小,被安排负责施工现场的协调与记录工作。然而,随着工期的日益紧迫,人力缺口不断扩大,李天养毅然扛起了土方搬运、堤坝填筑的重任。

李天养所在的班组,负责深圳河口至水库间一段堤坝的建设任务,李天养和工友们每天都要推着装满泥土和石头的手推车,无数次往返于山坡与堤坝间。“空车上山,满车下山,每车一两百斤重。”李天养回忆道,每次下山时,车身就会沉重得难以控制,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既要稳住车子,又要避免撞到旁边的工友。遇到实在推不动的上坡,工友们都会伸出援手,齐心协力运送土石。

“一定把深圳水库建好!”这句写在山坡上的标语,不仅是口号,更是所有人的信念。“那时候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但没人喊累。”李天养回想起数万民工决战堤坝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堤坝最终封堵的关键时期,为赶在雨季来临前完工,李天养和工友们曾连续两天两夜不眠不休填塞河道。李天养表示,那时候没有机器,没有先进技术,甚至人力都不太够,但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就是拼尽全力也要建好水库。

1960年3月,深圳水库竣工,长近1000米、高达30米的深圳水库主坝建成。扣除春节放假和雨天停工的影响,全体建设者仅用99天便完成了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创造了“百日堤坝”的奇迹。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库正式向香港供水,缓解了香港用水的燃眉之急。

“当年我并没有看到大坝落成就离开了。”提及此事,李天养仍难掩遗憾,“后来我去过东湖公园很多次,远远地看看我们当年修建的大坝。”

当年热火朝天的工地早已化作碧波荡漾、造福深港两地的生命之源。如今,这座凝聚着数万建设者心血的水库,供应着香港70%、深圳40%的饮用水。李天养也会将这些浸透着热血与信念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子女听,让那段在荒芜中创造奇迹、用肩膀扛起“生命线”的青春记忆,在后辈心中留下回响。

东江水引,终结香港水荒之苦


1962年,李天养前往香港打工,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亲身经历了香港严重的水荒。

香港虽三面环海,但因河流和地下水稀少,降雨难以留存。1962年至1963年间,香港更是遭遇了一场特大旱灾,久旱无雨让蓄水设施都沦为了摆设。1963年5月,旱灾的严峻形势让港英政府只能对市民实行严格的供水限制,香港市民每两天才能获得一次供水,最艰难的时候,每四天才能供一次水。

香港大旱,土地龟裂(资料画面)

同时,港英政府也紧急向内地求援。虽然彼时的广东也正在经历旱灾,但广东省立即回应,允许港方派船到珠江口免费取用淡水,并每天免费供港2万立方米自来水。然而,船舶取水、行车运水终归只是权宜之策,仅靠深圳水库供水,也无法满足香港持续增长的用水需求。

当时在香港九龙打工的李天养,提起那段缺水的煎熬岁月仍然记忆犹新。“接水在当时可是大事,家家户户都必须早早拎着水桶去排队取水,去晚了,队伍就长得望不到头。”他回忆道,大家打完水往回走时都是小心翼翼的,用水时也是各种“精打细算”。

据李天养回忆,他当时居住的区域人口相对较少,排队打水约需20分钟,但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几百人排队都是常事,光打水就得耗上一个多钟头。炎炎夏日,市民们因缺水难以清洁,李天养无奈地说:“打工的地方、人多的地方,闷热里都夹杂着汗味。”

香港居民排队打水(资料画面)

为了彻底解决香港同胞的缺水困境,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缓解香港用水困难。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东江虽说离香港最近,但从取水口到深圳水库要经过83公里。在物资匮乏、技术薄弱的条件下,数万建设者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士气,日夜奋战在工地。他们依靠最原始的人工开挖、肩挑背扛,硬是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便建成了这条全长83公里的“生命水脉”。

“当时香港的报纸上都会报道工程的进展,街头巷尾也都在热议。”李天养回忆道。

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的东江水通过深圳水库源源不断地流入香港,香港用水难题得以解决。

东深供水工程通水后,香港的用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亲历过缺水的煎熬,香港居民自然更觉水资源的分量。“很多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改不掉储水的习惯,真是缺怕了。”李天养感慨道,有关节约水资源的宣传教育在香港也是随处可见,谁家用水超标,还会有人上门劝导,珍惜每一滴水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意识。

李天养

2025年,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从深圳水库的奠基到东深供水工程通水,再到如今东深供水工程累计对港供水突破300亿立方米,每一步,都是香港同胞同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

作为深圳水库的建设者,香港水荒的亲历者,李天养表示:“真心希望年轻一代能铭记这段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资源,传承这份跨越山海的深情。”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琨亚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刘欣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