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启动气候韧性社区试点,升级生态设施,降低热岛效应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05-28 08:0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应对气候风险的“前沿阵地”,其韧性建设成为破解超大城市气候治理难题的关键环节。近日,在深圳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一周年之际,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有关社会组织在石岩湿地公园启动“气候韧性社区试点项目”,探索“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多方参与”的基层气候治理新路径,为超大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深圳方案”。

龙腾社区位于石岩街道中心地段,毗邻石岩湿地公园,总面积6.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密集型气候脆弱社区。作为深圳首批气候韧性社区试点,龙腾社区改造将聚焦三大核心突破:一是开展气候风险精准画像,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等专业机构开展社区气候风险识别与能力评估,通过数据分析锁定内涝积水点、高温敏感区域等气候风险点;二是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落地,规划海绵绿廊修复、生态基础设施升级等工程,例如通过植被缓冲带、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提升雨水调蓄能力,提升社区防洪能力、降低社区热岛效应;三是共建共享治理模式,推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适应气候变化方案制定,通过居民培训、应急演练等提升公众气候适应意识,完善“社区应急响应体系”。

启动仪式上,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项目不仅是单个社区的改造工程,更是深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从顶层设计向基层实践纵深推进的关键跨越。下一步,深圳将以试点一周年为契机,联合气象、水务、城管、应急等部门打通部门数据,不断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同时,总结气候韧性社区试点建设技术指南与治理范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据悉,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一年以来,深圳持续完善适应气候变化软实力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与全球标杆城市相匹配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发展范例,取得积极成效。先后出台《深圳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2023-2035年》《深圳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顶层设计;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大力推动地下空间挡水板建设和全市积水内涝点治理,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全市建成区面积比例超60%……目前,全市各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稳步推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