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为什么是赵心童?从深圳到克鲁斯堡,史诗级逆袭上演运动美学

晶报记者 朱健
05-07 10:48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赵心童身披五星红旗,捧起冠军奖杯。他不仅是中国首位、亚洲首位登顶这项运动最高殿堂的选手,更以“业余选手”身份完成从禁赛到重生的史诗级逆袭。

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斯诺克世锦赛决赛决胜局前的局间休息,摄像机捕捉到诡异一幕:赵心童在洗手间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微笑。

赵心童被网友戏称为“微笑杀手”,这个细节至少说明了一点:在巨大压力来袭的时刻,这个年轻人无所畏惧。

随后的一幕,在中国各大视频平台反复播放:赵心童身披五星红旗,捧起冠军奖杯。他不仅是中国首位、亚洲首位登顶这项运动最高殿堂的选手,更以“业余选手”身份完成从禁赛到重生的史诗级逆袭。

问题来了,缔造历史的这个人,为什么偏偏就是赵心童?

图片

技术变革:从“精密器械”到“激情艺术”

回顾赵心童的夺冠之路,颠覆了斯诺克传统战术的认知。他以“快、准、狠”的进攻风格著称,本届世锦赛长台成功率高达82%,半决赛对阵奥沙利文时连续轰出单杆112分、115分,单届赛事累计18杆破百,追平丁俊晖2016年的纪录。

赵心童就像1970年代的“飓风”亚历克斯·希金斯,用不合理的出杆创造新合理。BBC解说惊呼:“他正在用美式九球的逻辑摧毁斯诺克!”

这种评价揭开了赵心童技术体系的革命性:传统斯诺克强调“安全球优先”的战术纪律,而他就像手持画笔的抽象派画家,用近乎莽撞的连续进攻将台面切割成几何狂想。

媒体普遍认为,赵心童的胜利标志着斯诺克从“精密器械”向“激情艺术”的转型。奥沙利文评价其“统治力堪比巅峰亨德利”,而《澎湃新闻》则称其“用准度重新定义了斯诺克的胜负逻辑”。

这种文化层面的碰撞正在重塑斯诺克的全球叙事。BBC解说员不得不为英国观众解释何为“中式进攻思维”,而中国社交媒体上,“赵氏暴力美学”的话题阅读量突破8亿次。在曼彻斯特开设斯诺克酒吧的退役球员戴维斯感叹:“我们教中国人规矩,他们却教会我们重新想象这项运动。”

所以要问赵心童凭什么夺冠?他凭的是把市井江湖的狡黠炼成利刃,把体制外的孤独转为铠甲,把那些曾被定义为“错误”的击球姿势,写成了一封封寄给未来的“战术情书”。

图片

心理蜕变:从“快乐少年”到“逆境王者”

赵心童曾说自己是台球圈里最幸福的小孩。

他出生、成长于深圳,父亲赵小伟从西安到深圳发展,后来成为一家医院的管理者,母亲则是同一家医院的护士。中学时赵心童在深圳市松岗中学就读,直至2009年为了专攻台球选择退学,并拜师伍文忠。

为了让赵心童专心练球,家里的房间也改造成了球房。2021年英锦赛夺冠之后再次谈到自己的台球缘分时,赵心童将功劳归给了父亲,“当时我还很小,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台球了。第一次是我爸爸和他的朋友带我打,我就喜欢上了。后来有比较懂台球的前辈发现我有天赋,爸妈就带着我在全国各地找教练和老师,父母一直非常支持我,我也十分感谢他们。”

赵心童的童年充斥着自由探索的快乐。每天放学后,他像只灵巧的猫穿梭在烟雾缭绕的球厅,观摩街头高手们的“野球”对决。没有教练制定训练计划,没有体校的程式化管理,取而代之的是父亲自创的“游戏化教学”:用巧克力豆奖励清台成功,用《七龙珠》贴纸标记走位练习。

运动心理学家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赵心童的松弛感来自童年的非竞技化环境,而攻击性则源于长期‘地下战斗’养成的生存本能。”

图片

▲半决赛赵心童淘汰传奇巨星奥沙利文,奥沙利文晒出与赵心童的合影,有人评论这是师徒深情的真实写照。

不过,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不可能顺遂。2023年,赵心童曾因被禁赛20个月,世界排名清零,一度被视为“陨落的天才”。然而,这段低谷反而成为他心理重塑的契机。

禁赛也是一种磨砺,在那段孤独的日子里,赵心童在CBSA世界斯诺克学院闭关训练,通过模拟赛强化抗压能力。复出后的他更为强大,他选择从低级别Q Tour赛事重新起步,连夺四站冠军并打出两杆147满分,以业余身份积累信心。

而此次赵心童的夺冠之路更是堪称传奇。他从资格赛首轮开始,历经29天鏖战,连续赢下9场比赛的111局,打破了世锦赛夺冠最多局数的历史纪录。

决赛中面对威廉姆斯的反扑,他坦言 “赛前根本没想过能赢”,这种放松心态反而帮助他在高压下保持冷静。

世界台联主席杰森·弗格森评价道:“赵心童夺冠的故事证明了,真正的冠军不仅能征服对手,更能征服自我。”

时代机遇:从“孤身奋战”到“集体托举”

斯诺克史学家总爱谈论1927年首届世锦赛那座21公斤的黄金奖杯,却鲜少有人注意克鲁斯堡领奖台的轻微震颤——当赵心童携女友和经纪人领奖时,这座百年剧院的地板终于记住了东方的重量。

这样的场景也充分证明了,不同于当年的前辈,现在的赵心童不再是孤军奋战。

赵心童的胜利背后是中国斯诺克生态的成熟与集体力量的支撑。

图片

本届世锦赛,10名中国选手闯入32强,创历史新高。丁俊晖等前辈的积淀,为赵心童铺就了“跑道”。丁俊晖在贺文中写道:“当年我踏碎的门槛,如今已成为大家的跑道”。

而中国品牌的支撑也极其重要,“星牌”连续16年为世锦赛提供球台,其台尼摩擦系数与库边弹性设计,为赵心童的精准走位提供硬件保障。《新浪体育》指出:“中国冠军在中国球台上诞生,是技术自信的象征”。

所以说,赵心童的世锦赛冠军,是个人奋斗、集体托举与时代机遇的共振。他不仅填补了中国斯诺克的历史空白,更以“涅槃重生”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运动员的韧性与智慧。正如丁俊晖所言:“我们共同走过的黑暗,就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光。”

为什么是赵心童?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技术革命的锐气、逆境翻盘的勇气,以及一个时代赋予的底气。

而世锦赛奖杯上新增的汉字刻痕,宣告着斯诺克运动的“后帝国时代”来临。这不是一个关于东西方对抗的老套故事,而是一个全球化之子如何用天才重构游戏规则的新寓言。

当赵心童在颁奖仪式上用英语说出“斯诺克需要更多疯狂”时,克鲁斯堡的橡木墙体内,旧时代的回响正渐渐沉寂。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朱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