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深圳实验学校获悉,深圳基础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深圳实验学校首任校长金式如,于今晨六时,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金校长旧照。
1984年秋,已过不惑之年的金式如,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 作为招聘教师,从上海来到深圳经济特区。
1985年5月,金式如着手创办深圳实验学校。1986年—1987年,实验学校小学部和中学部陆续建成。
2003年,实验学校正式更名为:深圳实验教育集团,从此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办学的新路子。
2007年初,65岁的金式如完成了自己在深圳特区20多年的创业生涯,从深圳实验学校校长任上退休。
20多年的办学实践,金式如先后任职深圳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校长、深圳实验教育集团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奖励基金会理事、市政协第二、第三届常委等,曾获全国优秀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始终坚持并实施健全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为深圳这一方蓬勃新生的沃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退休后的金式如老校长。
【读特新闻+】
【校长口述】
金式如:感激改革开放的深圳给了我一个舞台
2014年7月16日,已经退休的金式如接受了《深圳晚报》的采访。详细地回忆了在深圳创办实验学校的经历。他说:
"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多年,我对深圳一直都是非常有信心的。从来之初我就坚定了在学校干到底的想法,因为这才是我能做的事情,我愿意做的事情。外面的诱惑再多,只要认清楚自己,心就平静下来了。如果我当初不来深圳,这份事业照样要有人来做,这是深圳教育发展的必然。但我可能就失去了这段宝贵的经历。所以我非常感激改革开放的深圳给了我一个舞台,让我施展自己的抱负。"
金式如在接受采访。
来特区 把耽误的时间找回来
在来深圳之前,我是上海闸北区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1984年,深圳来上海招聘老师,我就萌发了去深圳干事业的想法。
当时我母亲和妻子都不赞成我来深圳,但我很坚决,因为我已经40多岁了,我需要在新的环境里做出一番事业,这在上海无法实现。我在过去的岁月里,特别是“文革”中,耽误的时间太多了,再不改变就没有机会了,我要去深圳把耽误的时间找回来。我和同学两人一起应聘来深圳。
1984年,我辞去上海的重点中学副校长职务来深圳教育局报到。
到广州停留一晚之后,我们第二天坐火车到深圳。出了火车站我们想坐公交车,但司机看我们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不让上车。我们身上没有港币,的士司机也不接。没办法,我们只好走路去教育局。路上口渴了,就在路边买罐装水喝,一罐要7毛钱,上海才1毛钱,当时感叹深圳的东西好贵。
无论如何,我已经克服了一切阻力来到了深圳,我决心在这里大干一番事业。
1985年5月,金式如着手创办深圳实验学校,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简陋房间,就是他们的筹备办公室。
在走廊上举行开学典礼
我5岁开始在家附近的合肥路小学上学。老师都非常负责任,那时候我们从家里带饭到学校吃,老师都会过来照看,他们也经常和家长联系,非常关心我们。记得有一个老师,有天早上打了一盆水,拿着毛巾叫同学一个个过来看,检查领子后面有没有油腻。当时洗澡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很多同学的领子都是黑的。凡是领子是黑的,她就用毛巾一点点地擦干净。现在想起那个画面我还是非常感动。
这些经历为我到深圳办学提供了很多启发,我经常给我们学校的老师讲,不要简单地把自己当成一个教书的,应该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启蒙者。
到深圳后,我同学分配到深圳中学,我就到滨河中学主持工作。
1984年,深圳新建了10所中学,还被要求当年9月1日同时举行开学典礼。但到了8月底,滨河中学仍在建设中,地面都是水和泥。到了9月1日,我们只能把师生安排在各楼的走廊里,围着场地进行开学典礼。
在学校生活,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日三餐。这里附近没有地方买早点,我每天早上就吃自己从上海带来的咸饼干。午饭和晚饭我们只能走到深大成人教育中心去吃,一路上经常都是泥巴,我们要穿着胶鞋,回来以后再冲洗。在那里点一份青菜,几块小排骨,天天如此,吃了好一段儿时间。
1985年9月1日,深圳实验学校借刚建成的园西小学校址开学。金式如在开学典礼上。
1986年 实验学校小学部建成。
12个班第一年借址上课
滨河中学开学大概一个月后,教育局领导把我调到教科所研究学校管理。1985年4月,市里决定在深圳的白沙岭筹建幼儿园、小学、中学3所相对比较高端的学校,便把我调去参加筹建工作。后来市里明确3所学校连在一起管,给学校取名“深圳实验学校”,我成为学校筹备组的负责人。
然而,1985年春夏前后,在学校工程进行的过程中,深圳经济遇到一点问题,学校的建设就停顿下来。我记得5月份我去工地上摸情况的时候,发现小学和中学停停建建,幼儿园都还没有选址。那些天,我几乎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戴着草帽跑到工地上去看工程进展,但是一直都不顺利。
按照预定计划,当年9月1日学校是一定要开学的,但这时候老师都还没有确定。只剩下三四个月时间了,教育局领导就安排我赶紧到上海和北京去招聘。在教育局和中国教育协会的帮助下,我们顺利招到了三四十位老师。
那时我主要关心学校建设的进展情况。因为中学部施工基本上停下来了,所以教育局跟我们说:“中学就先不要想了,我们把新建的园西小学借给你们开学。”园西小学也在建设中,暂时没有招生。
就这样,我们借用园西小学的教室1年,招收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各4个班,直到1986年我们学校小学部完工。整个学校又从园西小学搬迁至实验学校小学部。虽然学校才办了1年,但东西也不少,课桌、椅子等等整整搬了两天时间。
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的条件要比园西小学好一些,但由于是新建起来的,设施还不完善,食堂也没有,怎么办?老师的吃饭问题要解决,最后我们只好与学校对面的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协商搭伙。
到了1987年暑假,学校在白沙岭的中学部一部分工程完工可以使用了,学校的中学部分又搬迁到了白沙岭。但因为学校还在施工,所以存在不少困难,例如学校没有围墙,很不安全。在建设操场时,我们又碰到一个问题:我们要建设400米跑道操场的地方,有园林公司的几棵大树占着。我就找园林公司商量能不能把树搬走,园林公司说搬树要花钱。
没办法,我只好给时任市政府秘书长李定写信反映情况。我们上午把信送出去,下午他的回信就来了,他让园林公司的老总去挪树,信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李定说:“钱,以后会给你的。”话说到这份上,把园林公司也打动了,他们把树搬走了,我们才顺利建成了操场。
幼儿园则是1988年2月才定下地址开始建设,当年10月份建成。
这段时间也有老师觉得条件太艰苦,不如他们的想象而离开的,但总的来说,学校逐渐步入正轨,一切也都慢慢稳定下来了。
在对师生的教育和管理上,金式如有着炽热的深沉的情感。他说:“我有强烈的‘家长意识’和‘教师的老师’的意识。”
每周四是幼儿部的校长工作日,金式如前来幼儿部听取干部汇报工作,并看望幼儿部的孩子们。
设多种活动课建天文台
之所以叫深圳实验学校,因此它从诞生之初就开始了改革实验探索。其中一个就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我们1988年起逐步开设了科技制作课、形体课、陶艺课等。
1991年,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出发,我们把原来中学美术教材中只占很小比例的陶艺教学分列出来,调入专业的老师,购置陶艺制作设备,开设成一门独立的课程。陶艺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活动,需要学生边想边做,它不同于单纯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内容与形式新颖,陶艺课还是受到众多学生的喜爱。
199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来我们学校视察。当他来到陶瓷工艺室,看到墙上挂的、桌子上摆的上百件学生制作的陶艺作品时,连声称赞,说这是他在中学见到的第一个陶艺室。临走的时候,我还代表学校和学生们赠送给费老一个精致的陶罐。
1994年,我们又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究制造中心签订了建造天文台的合同,决定在第二年4月份之前建成一座天文台。一番考量之后,这座天文台后来选址在教学大楼西立面的正中对称轴线上。
其实早在1985年,深圳实验学校建校之初,我们就认识到了天文活动对学生科学教育的作用。当年正值60年一遇的哈雷彗星回归,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掏出一笔钱,购买了一台日本产的110牛顿望远镜。观测哈雷彗星的活动,让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颇为受益。
2001年6月21日的非洲日全食是21世纪初的第一个日全食,我们决定组织学生赴非洲观测。我们的队伍来到最佳观测地点津巴布韦。这次我们拍摄到了非常精彩的照片,回国后恰逢北京申奥成功,《天文爱好者》杂志就选取了我们拍摄的日全食照片,组成奥运五环的形象,得到全国天文爱好者的好评。
从建校之初到现在,我们的活动课程一直在进行丰富和改进。初中阶段每个学年的上学期,我们设计了秋季社会实践活动、运动会和艺术节。秋季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安排初一去军训;初二学习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初三则进行徒步行军,我们事先和驻军联系好,然后带着学生到山上去与解放军联欢。高中阶段,高一军训,高二去井冈山与农民同吃同住,了解革命历史。在每个学年的下学期,我们学校有一个春季队列检阅,提高学生的素养、气质。5月份我们有合唱节,还有科技节等。
现在看来,我们的活动课程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学校在决定开展各种活动之初是有阻力的,包括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不理解。但是我说:“学生老是在教室里读书,学校就没有生气,久静要动,久动要静,我们不能把教育搞片面化了,认为抓教学就是做作业、上课、考试。其实学科教学和各种活动都是教学,应该两手抓,只不过要使课堂教育这一手先硬起来,使学生课堂上可以解决问题,这样与活动课程就不会产生冲突。”慢慢的,我们开展的各项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实验学校将精彩纷呈的各项活动课程制度化,学生的科技、艺术、文学、体育均得到了发展和健全。图为九幕童话剧演出。
实验学校的关山月美术义展。
感激改革开放的深圳给了我一个舞台
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多年,我对深圳一直都是非常有信心的。从来之初我就坚定了在学校干到底的想法,因为这才是我能做的事情,我愿意做的事情。
如果我当初不来深圳,这份事业照样要有人来做,这是深圳教育发展的必然。但我可能就失去了这段宝贵的经历。所以我非常感激改革开放的深圳给了我一个舞台,让我施展自己的抱负。
2007年我就退休了,但我仍然闲不住,就又回到学校,能帮忙就帮忙,这对我个人也是一种调剂。从1985年到2007年,我来深圳在学校工作了22年,退休从学校出来,但又回到了学校。
实验学校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并成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
【深切的怀念】
金式如老校长病逝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师生、家长及各界人士纷纷通过跟帖留言表达对老校长的深切怀念。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总编辑、《人民教育》原总编辑刘堂江写道:“惊悉贵校金式如老校长驾鶴西行,万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教育学会、代表《未来教育家》编辑部表示深切悼念,并向金校长的亲属表示亲切问候!
金式如校长是当代著名教育家,他一生为我国基础教育亊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家情怀、教育家境界和教育家智慧令人钦敬,堪称杏坛泰斗,人师楷模!我们要永远学习他,怀念他,以他为榜样,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深圳特区报资深记者沈清华写道:"金式如校长是深圳教育的骄傲,是令我尊敬的校长之一,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实验学校!他眼界极高,工作极细,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外出随身带个小笔记本,录下所思所想。现在惊闻金校长逝世,内心甚感悲痛,过去交往的很多情景一下子浮现脑际!金校长一路走好!”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