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弹药”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邹媛
11-24 08: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立讯精密收购德国莱尼集团控制权、东方富海发行全国首单民营创投科创债……近年来,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深度不断拓展。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深圳为科技企业、中小科创企业打通融资堵点,在融资规模、市场主体活力、风险防控等多维度实现突破,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股权融资超4000亿元,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数量占同期深圳IPO家数逾八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资本动能。

融资规模创新高,实体“血脉”更畅通

五年来,深圳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持续跃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弹药”。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深圳企业直接融资超2.8万亿元,较“十三五”增幅超50%,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其中,110家企业通过IPO募资超1100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含ABS)超2.4万亿元,公募REITs“首发+扩募”累计募资规模达327.26亿元,项目覆盖保障性租赁住房、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位居全国前列。

在融资结构上,科技创新成为核心聚焦方向。新增上市公司中约80%为科创板、创业板企业,创业板与科创板上市公司达213家,占深圳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50.2%。立讯精密收购德国莱尼集团控制权、华润三九收购天士力28%股份等并购重组案例,以及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持续拓宽中小科创企业融资渠道,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市场主体强筋骨,创新引领树标杆

资本的精准滴灌,也推动深圳上市公司群体实现质效双升。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载体,深圳上市公司实现规模、质量与效益“三提升”。截至“十四五”末,深圳A股上市公司达424家,较2020年末增长35.03%,总市值突破11.5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二。2024年,辖区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超6.8万亿元、净利润超4800亿元,近五年累计贡献税费超2万亿元,以超400万员工规模筑牢就业“稳定器”。

创新是深圳上市公司的鲜明标签。2024年,辖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2103亿元,较2020年增长91.35%;16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强度高达7%,比亚迪单家研发投入超540亿元,位居全国上市公司首位。电子、汽车等优势行业市值领跑全国,彰显“制造业当家”的坚实根基。

与此同时,行业机构实力持续壮大。2025年前三季度,深圳24家证券公司实现营收超1000亿元、净利润超450亿元,均居全国各辖区第一;深圳31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经营地口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2.30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到8.36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二,14家期货公司整体营收与净利润规模稳居全国前三;私募基金管理人超2900家,管理规模1.97万亿元,头部机构加速集聚,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深推进,投资者获得感再提升

“十四五”期间,深圳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多项创新举措落地见效。央地协同推动新“国九条”深圳方案、私募股权份额转让试点等改革,5家券商入选“跨境理财通”首批试点,数量全国第一;QFLP试点企业达209家,过会基金规模超587亿元,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

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深圳资本市场推出多项创新举措。积极推动行业机构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9家基金公司发行浮动费率基金,4家券商推出“零管理费”资管产品;“十四五”期间,辖区上市公司累计分红近9900亿元,远超同期股权融资4000亿元的规模。招商银行、中国平安等龙头企业连续分红超10年,598家次公司实施股份回购超458亿元。此外,深圳持续完善投资者权利救济渠道,“十四五”期间调解成功纠纷1434宗,和解金额超1.03亿元。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深圳资本市场将聚焦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目标,以更优服务、更实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深圳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样本贡献资本力量。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邹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