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联动 四城同传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分别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同步举行

11-03 08:2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直升机降落在前海石公园。

收火仪式上精彩的舞蹈表演。

火种护卫队队员与火炬手进行火种交接,随后搭乘直升飞机前往前海石公园。

11月2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融火仪式在广州举行。四位城市代表在融火仪式上共同点燃火种盆。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十一月的深圳,天高云淡,风里携着海的气息,以及城市的热情。

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分别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同步举行。下午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的融火仪式上,火种护卫护送四城火种入场并引燃火炬。四城代表手持火炬,共同点燃火种盆。随后,火种护卫将融合后的火种收入一盏新的火种灯,护送至指定地点保存。“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开创性模式,共同绘就了一幅粤港澳大湾区血脉相连、同心逐梦的壮丽画卷。

深圳站的传递犹如一首激越的序曲,以其独特的“山海连城”格局、硬核的“科技燃动”基因、温暖人心的“榜样力量”以及全城沸腾的“全民盛事”,向世界讲述着一个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深圳故事。

山海连城:

45公里,一部飞“阅”时代的立体史诗

城市是赛事的“赛场”,赛事也是城市的“秀场”。当十五运会火炬在莲花山公园点燃第一簇火焰,一幅“活力湾区、创新深圳”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让人在一棒接一棒的接力中,深切感受这座奇迹之城的改革之变、生态之美、科技之魅。

深圳站火炬传递路线以“三站联程·山海连城”为核心理念,总长约45公里,恰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相呼应。传递采用陆空联动的创新方式,三段征程串联起美丽深圳,也浓缩了城市精粹。

第一段是“改革之路·勇”,从城市中轴线启程。 火炬从莲花山公园的空中连廊出发,这里是深圳的“城市客厅”。所有人的目光,追随着第一棒火炬手——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稳健的步伐,也追随着那簇跃动的火焰。

火炬一棒一棒地传递,火炬手笃定向前跑,身后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周围是欢呼雀跃的市民——风筝广场上,悠扬的混声合唱与动静结合的全民健身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活力之城”的生动剪影。

第二段是“开放之路·闯”,于浩瀚蓝天翱翔。 当第十棒火炬手华润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兰小军接过火炬,奔跑到莲花山风筝广场,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火炬被引入火种灯,由直升机搭载,开启一段约40公里的空中旅程。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俯瞰。直升机掠过梅林山的翠色山脊,划过深圳湾的蜿蜒岸线,世界级跨海工程深圳湾大桥如银链缀海,远方的深中通道若隐若现。

市民李先生仰首追随空中那一点光亮,感叹道:“在山海之间见证火炬传递,太震撼了!正如深圳的发展,既脚踏实地,也敢上九天揽月。”

这条“黄金内湾”弧线,飞越的是全球顶尖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全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实践。直升机的轰鸣,背后是深圳低空经济年产值超900亿元的产业集群实力。

第三段是“创新之路·融”,在前海热土收官。随着直升机降落在象征“未来之城”的前海石公园,火种灯被郑重取出,接力棒交到第11棒火炬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手中。

火炬传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火炬手们奔跑的身姿,与这片土地的创新脉搏同频共振——这里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核心,十五年从滩涂崛起为生产总值超3000亿元的现代化新城。

当最后一棒火炬手、里约奥运会竞走冠军刘虹手持火炬跑向前海国际会议中心广场,稳稳点燃火种盆,那一刻,火炬的光芒与这片土地的发展轨迹交相辉映,为深圳站的传递画下圆满而昂扬的句点。

科技燃动:

“夸父”逐日,一场硬核浪漫的完美亮相

如果说山海连城展现了深圳的“体魄”,那么科技元素的深度融入,则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基因”。

9时25分许,深圳站火炬传递活动迎来历史性一幕。在全场的注目下,一位特殊的“火炬手”登场——作为“0号”火炬手,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夸父”稳稳接过火炬,以拟人化的奔跑姿态向前行进约100米,圆满完成传递任务

这是全球首次由人形机器人参与并独立完成火炬传递。只见“夸父”手持1.6千克重的火炬,步履稳健,动作自然流畅。它的奔跑姿态极具拟人美感,摆臂、迈步、重心转移,宛如一位真正的运动员。在面临斜坡路段时,它能自主感知并实时调整姿态,稳稳地将火炬护送至交接点。

从“夸父”手中接过火炬后,17岁高中生王裕宁掩饰不住兴奋,“我第一次跟机器人面对面传递火炬,非常科幻、非常奇妙。”

“夸父”由深圳本土企业乐聚机器人打造,搭载开源鸿蒙系统,是国内首款可实现跳跃与多地形行走的同类产品。对于这次在火炬传递的表现,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柯真东给“夸父”打出了90分的高分。

而这仅是开始——在接下来的十五运会迎宾与闭幕表演中,“夸父”将再次登场。

从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到地面互动的机器狗、无人驾驶车,深圳借一场火炬传递,成就了一席“深圳智造”的科技盛宴,让“科技全运”从理念落地为可感的现实。

榜样力量:

星辰大海,一幅奋斗者的群像素描

火炬之所以耀眼,是因它由一束束微光汇聚而成。深圳站的50组火炬手,正是这座城市精神光谱的生动折射。

这里有引领时代的“灯塔”。首棒火炬手薛其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科研报国”的执着诠释深圳的创新基因。交接后他感言:“这预示着十五运会将圆满成功,让全世界见证中国的体育精神与发展。”

与他并肩的,还有颜宁、毛军发等院士团队,他们代表着深圳从“科技应用”迈向“源头创新”的雄心。

这里有闪烁的体育之光。伦敦奥运会男子花剑冠军雷声,将击剑的敬礼融入传递动作,感慨“今天真想再多跑几百米”。于洋、巩立姣、李倩、刘虹……这些闪光的名字,共同编织着体育精神的传承。

这里有敢于拼搏的企业家。在深圳“企业家日”与“人才日”之际,影石科技刘靖康、太古集团郑家驹、越疆科技刘培超、速腾聚创邱纯潮、比亚迪李慧等企业家接连接力,书写了一场场别样的“深港合作”与“创新突围”。

这里有朝气蓬勃的“后浪”。17岁“手搓火箭”的少年王裕宁笑言:“火箭也是玩火,但当火炬手是一种更光荣的‘玩火’。”话语间是深圳青年敢想敢为的无限可能。

这里还有默默耕耘的“基石”。公益救援志愿者石欣、女子铁骑队时春霞、网约车司机黄天华……他们来自平凡岗位,却共同铸就了深圳“爱心之城”“志愿者之城”的精神丰碑。

十年安全行车90万公里的网约车司机黄天华,手握火炬时眼泛泪光:“这样的荣耀时刻,是对我们普通劳动者最大的认可,比什么都珍贵。”

全民盛事:

薪火相传,一曲城与人共同谱写的和鸣

人民是这场盛会的底气所在。在这场创新与梦想的传递中,一个个生动的“人”成为了最动人的风景。

莲花山下,市民李先生携家人清晨守候:“期待在空中见证火炬升空,这在山林绿意中格外特别。”

前海路段,宝安区下十围小学60名“醒狮娃”以一场“未来欢迎式”为火炬手助威。五年级的苏襄墨兴奋地说:“这次活动对我意义重大!”校长卓晖则看见更深的价值:“我们不仅迎接全运火炬,更是在传递文化的火种。”

从莲花山到前海,从展演点到欢聚处,市民的热情如浪潮涌动——这一刻,火炬传递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一种凝聚人心、照见未来的力量。

它所点燃的,不仅是运动的激情,更是整座城市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待。

当体育的拼搏精神与城市的奋进基因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即将揭幕的十五运会,必将是一届同样精彩、非凡、卓越的盛会。

而深圳,连同它所在的大湾区,正以今日之火炬,照亮一条通往智慧、活力与绿色未来的崭新航程。

三位院士传递火炬 彰显深圳对人才的尊重

薛其坤

毛军发

颜宁

11月2日,莲花山公园的空中连廊,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启动。在现场热烈掌声中,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高举火炬起跑,开启了十五运会火炬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地同步传递。

本次火炬传递深圳站共设50棒传递席位(含“0”号特殊棒次),涵盖多个群体,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颜宁和毛军发组成的“院士团队”格外引人瞩目。50棒火炬手就有3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充分彰显了深圳对科技人才的尊重,更是对这座城市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

三位院士为十五运会增辉

自称“体育天赋高于科研天赋”的薛其坤,大学期间曾经非常热爱足球。“论起热爱,我对体育的热爱毫不逊色于对科研的热爱。”在传递第一棒火炬后,他道出了心中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一直认为体育精神与科学探索有着共通的内核——那就是对卓越永无止境的追求,对极限一次次的挑战,以及团队协作中迸发的无穷力量。我们共同有着对梦想的执着,有为攻克难关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还有着日复一日的坚持。”

在前海石公园,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接力第14棒火炬。颜宁也热爱体育锻炼,曾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运动的趣事。她表示,成为火炬手,是她个人小小的梦,“更大的梦想是我们要建设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我们不仅仅是筑梦、逐梦,还要圆梦,脚踏实地地把梦想变成现实。”

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担任第48棒火炬手。“火炬传递的不仅是体育精神,更是我们追求卓越、勇于突破的信念。体育与教育一样,都在为城市发展和国家未来注入蓬勃活力。”毛军发说。他期待这场体育盛会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运动热情,彰显深圳与大湾区的创新活力与开放包容。

“院士天团”不断扩容

50组火炬手中有3位院士,这样的“密度”是深圳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45年前,深圳经济特区扬帆启航时,只有两名技术员——一位拖拉机维修员、一位兽医。1999年,牛憨笨带着他的课题组,从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入深圳大学,成为深圳引进的第一位院士。而今,深圳已成长为全球创新版图中的重要坐标,汇聚起世界顶尖的科研人才,逐步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2013年,郭仁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深圳建市后的首位本土院士。

近年来,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深圳崛起,为城市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原动力,也为“最强大脑”的集聚提供了沃土。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各高校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1334名,全职院士140名,较五年前翻一番。2024年有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而十五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充分展现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大动能与无限潜力,也为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深圳大学将以此为契机,自觉肩负起高水平大学的责任,聚焦科学前沿与区域发展所需,力争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将我们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大湾区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毛军发说。

“盛产”院士得益于“土壤”肥沃

为何深圳“盛产”院士?高校建设提质增速,使得“梧桐树”枝繁叶茂,这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深圳的人才政策也是引来“金凤凰”的一大因素。深圳对具有成长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杰出科技创新人才,给予长期稳定经费支持;对国际一流领军人才及团队,给予充分科研和经费自主权,实施中长期考核,营造潜心科研的无忧环境。

对此,薛其坤深有感触。他说:“我能成为第一棒火炬手,这充分体现了深圳乃至大湾区对于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正是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我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在短短15年时间里,实现了从‘改革试验田’到‘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式发展,而我们也正以实实在在的科研突破与人才培养,反哺深圳、反哺大湾区的蓬勃未来。”

此外,顶尖学者之所以选择深圳,更是被深圳的创新精神和宜居环境所吸引。“大家都知道深圳一直在追求力度、速度和温度。”颜宁说,“但在我们眼里,深圳变得越来越宜居。越来越长的绿道,可以跑步、走路、骑车,然后越来越多的公园,随处可以休息,所以现在,我会经常邀请我的朋友们来深圳。”

网友在刷屏火炬传递相关报道时,也纷纷点赞了院士火炬手,“这是我们对在深工作的院士群体最真诚的礼敬,感谢他们!致敬他们!”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火炬手背后的深圳科创力量

“0号火炬手”。

11月2日,十五运会深圳火炬传递现场,“0号火炬手”——乐聚人形机器人“夸父”手持1.6千克火炬,以拟人奔跑姿态,在无人陪跑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从深圳市民中心至莲花山公园路段的火炬传递任务,成为全场焦点。

这是5G-A技术全球首次运用于移动场景下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实现了机器人在无人陪伴情况下自主完成跑步任务;这也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国家级赛事中圆满完成了指定任务,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已然如此之近。

单臂手握1.6千克火炬跑步

“哇-是机器人,好酷”“它举着火炬跑得好稳”……伴随着市民的欢呼声,机器人“夸父”堪称完美地完成了此次传火中的多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能单臂手握1.6千克火炬跑步,这对人形机器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乐聚机器人副总裁柯真东告诉记者,针对1.6千克火炬的持续负载,团队优化了负载平衡算法,精准化解了奔跑中可能出现的重心偏移问题;即使在斜坡路段,“夸父”也能自主感知地形,实时调整关节姿态,全程步履稳健,完美契合真人火炬手的交接节奏。

“夸父”此次火炬的成功传递,是乐聚在动态运动控制、负重平衡、复杂环境适应三大核心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早在此前的技术展示中,“夸父”就因流畅自然的步态被网友誉为“最美步态”机器人,而此次为适配火炬传递的严苛需求,乐聚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通研院)组建专项研发团队,在“夸父”原有标准化的量产机身上,升级了“运动控制小脑”,并与中国移动、华为等单位携手,打造了一条信息低时延“高速公路”。

“我们从接到任务到正式传递仅1个月时间。”柯真东透露,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把功夫用在平常的乐聚团队对传火任务充满信心。乐聚团队就技术难点加紧攻克算法算力,通过多次实地测试(斜坡奔跑、持炬转向、人机协同演练),“夸父”也证明了同一台机器人设备既能胜任展厅导览、工业搬运,也能快速适配火炬传递这类高动态、高协同任务。

全程无人陪跑的人形机器人

此次“夸父”火炬传递的另一大亮点是无人陪跑。以往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中,每个人形机器人身边都有一名“陪跑员”,半程下来,机器人还有“力气”,“陪跑员”已经累倒。在十五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夸父”首次丢掉了遥控器操控,并在商用无线网络下,实现了全程像人一样自主奔跑。

这背后其实是5G-A网络提供的高可靠、超低时延和连续覆盖的技术支撑,也是中国移动、乐聚及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通力协作的示范成果,标志着5G-A网络技术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迈入新阶段。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所长曹蕾表示,在本次试点中,5G-A技术赋能机器人火炬手实现了三大根本性跨越。首先是距离突破,5G-A凭借其连续无缝的泛在网络覆盖,让机器人实现了在真实街区环境下的长距离、大范围自主移动,彻底摆脱了距离束缚;其次是稳和快,5G-A能构筑一条可按需灵活调配的“宽带高速公路”,保障了海量感知数据的稳定、流畅传输;最后是智能和精准。5G-A能将端到端时延降至毫秒级,这使得云端大脑能够对机器人实现如精准避障、平稳持握火炬等精细控制,为未来人机协同等高阶应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面对媒体、无人机与直播设备密集并行的复杂网络环境,中国移动基于5G-A网络,对沿线20余个站点进行了系统优化,保障上行速率稳定在15-20Mbps,可实时回传机器人第一视角的超高清画面,让技术人员无需陪跑,也能确保机器人能精准执行“起步、奔跑、挥手、交接”等指令。

在技术层面,华为提供了多项5G-A解决方案助力运营商提升网络质量。例如,全频段M-MIMO,可支撑AI交互与热点大容量业务需求;通过超大广角架构和新型天线材料,可实现信号立体覆盖;在场馆及沿线环境中部署高密度轻量化杆,能满足多场景交互与高并发需求等。

据悉,截至目前,全国5G-A套餐用户规模已超4500万,而中国移动已在超过330个城市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5G-A商用部署。其中,在深圳市民中心、宝安国际机场、深南大道等16个重点场景实现了5G-A的连续覆盖,共开通了1644个扇区,后续将结合业务量、应用场景等在高价值区域开展连片部署。

火炬手背后的深圳科创力量

人形机器人“火炬手”传递的不单单是火炬,还是一种即将普及的科技生产力形态,更是窥探未来无限可能性和深圳强大科技创新力的“窗口”。

记者从产业界感受到的共识是:人形机器人正从“未来进行时”加速变为“现在进行时”。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舞台上走秀的单个机器人,而是在智能工厂、应急现场、家庭环境场景中工作的机器人伙伴。

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的出色表现背后,其实也是具身智能产业、通信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多股力量融合发展的成果实践,而深圳在这些方面都具备显著优势。

深圳是5G-A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深圳有从AI芯片、传感器到整机制造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还有以华为、腾讯、比亚迪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以及乐聚机器人等科技企业为代表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们的携手合作。他们的创新力、研发投入、生态协作,共同让深圳成为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冒头生长的最佳“土壤”。

就在火炬传递前一日,首个基于5G-A网络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真实电网环境下的应用示范成果在深圳发布。当前,深圳机器人已批量进入汽车生产车间、养老院等不同行业领域。可以预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深圳人形机器人将很快走进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

第十三棒火炬手王睁茗:

火种盆是我们学校设计的,我非常自豪!

“得知入选的那一刻,内心满是激动与荣幸。”完成传递后,羽毛球世界冠军、深圳技术大学副教授王睁茗与记者分享了这份特殊荣耀。

“上一次传递火炬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还是运动员。这一次身份不一样了,是另一种认可。”作为第13棒火炬手,王睁茗特别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动作:“右手持火炬,就像持羽毛球拍一样,做了一个接发球动作。”

谈及感受,他难掩自豪:“这次的火种盆是由我们学校设计的,所以我在传递时感到无比自豪!”作为深圳市羽毛球协会会长,他对即将在深圳举办的十五运会羽毛球赛充满信心:“深圳已连续两年承办世界羽联750赛事,场馆硬件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市民热情也越来越高。”

他寄语运动员全力以赴发挥水平,同时多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的街头巷尾,感受不同地域文化底蕴,“这些体验会成为全运会记忆中特别的一部分”。

最后一棒火炬手刘虹:

十五运会是我最后一次全运会,一定全力以赴!

11月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深圳站活动圆满落幕。奥运冠军、中国竞走名将刘虹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在收火仪式上点燃火种盆,为本次深圳站火炬传递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10时40分左右,作为深圳本土明星运动员,曾五次征战奥运会的“老将”刘虹迈着稳健的步伐,在万众瞩目下跑向收火仪式现场,点燃火种盆。传递活动结束后,她接受了媒体采访,表示此次以最后一棒火炬手身份参与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对自己而言意义非凡。

“很激动,我是深圳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参加了多届全运会。第十五届全运会,粤港澳大湾区是东道主,也将是我最后一届全运会。比赛中我一定会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去争取好成绩和名次。”

2008年,刘虹曾担任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深圳站的第一棒火炬手,如今又在深圳接过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深圳站的最后一棒火炬。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正是体育精神的延续与力量。

火炬传递,“深”意满满

火炬手激情奔跑。

喜迎火炬传递。

11月2日上午,十五运会火炬传递仪式在深圳市莲花山公园正式启动。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站火炬传递路线总长45公里。这不仅是数字的巧妙呼应,更是深圳用体育语言书写城市的精神史诗。

莲花山公园是一座象征着深圳改革精神的城市地标。选择在这里启动火炬传递,也是一次关于理念与共识的传递——深圳的今天,源于45年前经济特区的伟大创举;深圳迈向未来的每一步,都将从这片精神高地汲取不竭的勇气与智慧。

火炬传递路线被命名为“改革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精准勾勒出深圳发展的脉络。

它是“改革之路”。市民中心不仅是城市行政中枢,更是深圳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的具象化象征。它是“开放之路”。这一段路的火炬传递通过直升机飞跃山脊与海岸,成为深圳发展历程的一个注脚,深圳的改革开放,始终体现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它是“创新之路”。这段路线从空中再回归到陆路传递,穿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让人在奔跑中感受前海的创新脉动。

从更大视野来看,深圳的制度创新,也为硬核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助推力。比如,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0号”火炬手亮相,这也是全球首次由人形机器人参与并独立完成火炬传递。目前,深圳正以“全链创新+产业赋能”加快拓展人形机器人这一新赛道,深圳机器人产业链2024年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

火炬空中传递这一充满未来感的方式,则是对深圳低空经济发展的巧妙展示。深圳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日前,《深圳市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布局规划(2026-2035年)》正式印发实施,作为全球低空产业“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正在全速竞飞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

火炬光芒照耀鹏城,也照亮大湾区的未来。打破传统二维平面逻辑的陆空组合传递方式,寓意包括深圳在内的大湾区发展始终是脚踏实地与仰望天空、扎根实践与视野宏阔的结合。火炬手来自大湾区各行各业,深圳的发展、大湾区的发展“深”意,就跃动在这样的火焰里、更跃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立体叙事中。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朱健 邹振民 周雨萌 段琳筠 焦子宇 邓红丽 李跃/文 周红声 何龙 赖犁 李忠 刘钢 毕晗/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