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升机降落在前海石公园。

▲收火仪式上精彩的舞蹈表演。

火种护卫队队员与火炬手进行火种交接,随后搭乘直升飞机前往前海石公园。

11月2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融火仪式在广州举行。四位城市代表在融火仪式上共同点燃火种盆。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朱健
十一月的深圳,天高云淡,风里携着海的气息,以及城市的热情。
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分别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同步举行。下午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的融火仪式上,火种护卫护送四城火种入场并引燃火炬。四城代表手持火炬,共同点燃火种盆。随后,火种护卫将融合后的火种收入一盏新的火种灯,护送至指定地点保存。“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开创性模式,共同绘就了一幅粤港澳大湾区血脉相连、同心逐梦的壮丽画卷。
深圳站的传递犹如一首激越的序曲,以其独特的“山海连城”格局、硬核的“科技燃动”基因、温暖人心的“榜样力量”以及全城沸腾的“全民盛事”,向世界讲述着一个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深圳故事。
山海连城:
45公里,一部飞“阅”时代的立体史诗
城市是赛事的“赛场”,赛事也是城市的“秀场”。当十五运会火炬在莲花山公园点燃第一簇火焰,一幅“活力湾区、创新深圳”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让人在一棒接一棒的接力中,深切感受这座奇迹之城的改革之变、生态之美、科技之魅。
深圳站火炬传递路线以“三站联程·山海连城”为核心理念,总长约45公里,恰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相呼应。传递采用陆空联动的创新方式,三段征程串联起美丽深圳,也浓缩了城市精粹。
第一段是“改革之路·勇”,从城市中轴线启程。 火炬从莲花山公园的空中连廊出发,这里是深圳的“城市客厅”。所有人的目光,追随着第一棒火炬手——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稳健的步伐,也追随着那簇跃动的火焰。
火炬一棒一棒地传递,火炬手笃定向前跑,身后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周围是欢呼雀跃的市民——风筝广场上,悠扬的混声合唱与动静结合的全民健身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活力之城”的生动剪影。
第二段是“开放之路·闯”,于浩瀚蓝天翱翔。 当第十棒火炬手华润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兰小军接过火炬,奔跑到莲花山风筝广场,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火炬被引入火种灯,由直升机搭载,开启一段约40公里的空中旅程。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俯瞰。直升机掠过梅林山的翠色山脊,划过深圳湾的蜿蜒岸线,世界级跨海工程深圳湾大桥如银链缀海,远方的深中通道若隐若现。
市民李先生仰首追随空中那一点光亮,感叹道:“在山海之间见证火炬传递,太震撼了!正如深圳的发展,既脚踏实地,也敢上九天揽月。”
这条“黄金内湾”弧线,飞越的是全球顶尖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全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实践。直升机的轰鸣,背后是深圳低空经济年产值超900亿元的产业集群实力。
第三段是“创新之路·融”,在前海热土收官。随着直升机降落在象征“未来之城”的前海石公园,火种灯被郑重取出,接力棒交到第11棒火炬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手中。
火炬传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火炬手们奔跑的身姿,与这片土地的创新脉搏同频共振——这里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核心,十五年从滩涂崛起为生产总值超3000亿元的现代化新城。
当最后一棒火炬手、里约奥运会竞走冠军刘虹手持火炬跑向前海国际会议中心广场,稳稳点燃火种盆,那一刻,火炬的光芒与这片土地的发展轨迹交相辉映,为深圳站的传递画下圆满而昂扬的句点。
科技燃动:
“夸父”逐日,一场硬核浪漫的完美亮相
如果说山海连城展现了深圳的“体魄”,那么科技元素的深度融入,则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基因”。
9时25分许,深圳站火炬传递活动迎来历史性一幕。在全场的注目下,一位特殊的“火炬手”登场——作为“0号”火炬手,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夸父”稳稳接过火炬,以拟人化的奔跑姿态向前行进约100米,圆满完成传递任务
这是全球首次由人形机器人参与并独立完成火炬传递。只见“夸父”手持1.6千克重的火炬,步履稳健,动作自然流畅。它的奔跑姿态极具拟人美感,摆臂、迈步、重心转移,宛如一位真正的运动员。在面临斜坡路段时,它能自主感知并实时调整姿态,稳稳地将火炬护送至交接点。
从“夸父”手中接过火炬后,17岁高中生王裕宁掩饰不住兴奋,“我第一次跟机器人面对面传递火炬,非常科幻、非常奇妙。”
“夸父”由深圳本土企业乐聚机器人打造,搭载开源鸿蒙系统,是国内首款可实现跳跃与多地形行走的同类产品。对于这次在火炬传递的表现,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柯真东给“夸父”打出了90分的高分。
而这仅是开始——在接下来的十五运会迎宾与闭幕表演中,“夸父”将再次登场。
从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到地面互动的机器狗、无人驾驶车,深圳借一场火炬传递,成就了一席“深圳智造”的科技盛宴,让“科技全运”从理念落地为可感的现实。
榜样力量:
星辰大海,一幅奋斗者的群像素描
火炬之所以耀眼,是因它由一束束微光汇聚而成。深圳站的50组火炬手,正是这座城市精神光谱的生动折射。
这里有引领时代的“灯塔”。首棒火炬手薛其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科研报国”的执着诠释深圳的创新基因。交接后他感言:“这预示着十五运会将圆满成功,让全世界见证中国的体育精神与发展。”
与他并肩的,还有颜宁、毛军发等院士团队,他们代表着深圳从“科技应用”迈向“源头创新”的雄心。
这里有闪烁的体育之光。伦敦奥运会男子花剑冠军雷声,将击剑的敬礼融入传递动作,感慨“今天真想再多跑几百米”。于洋、巩立姣、李倩、刘虹……这些闪光的名字,共同编织着体育精神的传承。
这里有敢于拼搏的企业家。在深圳“企业家日”与“人才日”之际,影石科技刘靖康、太古集团郑家驹、越疆科技刘培超、速腾聚创邱纯潮、比亚迪李慧等企业家接连接力,书写了一场场别样的“深港合作”与“创新突围”。
这里有朝气蓬勃的“后浪”。17岁“手搓火箭”的少年王裕宁笑言:“火箭也是玩火,但当火炬手是一种更光荣的‘玩火’。”话语间是深圳青年敢想敢为的无限可能。
这里还有默默耕耘的“基石”。公益救援志愿者石欣、女子铁骑队时春霞、网约车司机黄天华……他们来自平凡岗位,却共同铸就了深圳“爱心之城”“志愿者之城”的精神丰碑。
十年安全行车90万公里的网约车司机黄天华,手握火炬时眼泛泪光:“这样的荣耀时刻,是对我们普通劳动者最大的认可,比什么都珍贵。”
全民盛事:
薪火相传,一曲城与人共同谱写的和鸣
人民是这场盛会的底气所在。在这场创新与梦想的传递中,一个个生动的“人”成为了最动人的风景。
莲花山下,市民李先生携家人清晨守候:“期待在空中见证火炬升空,这在山林绿意中格外特别。”
前海路段,宝安区下十围小学60名“醒狮娃”以一场“未来欢迎式”为火炬手助威。五年级的苏襄墨兴奋地说:“这次活动对我意义重大!”校长卓晖则看见更深的价值:“我们不仅迎接全运火炬,更是在传递文化的火种。”
从莲花山到前海,从展演点到欢聚处,市民的热情如浪潮涌动——这一刻,火炬传递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一种凝聚人心、照见未来的力量。
它所点燃的,不仅是运动的激情,更是整座城市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待。
当体育的拼搏精神与城市的奋进基因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即将揭幕的十五运会,必将是一届同样精彩、非凡、卓越的盛会。
而深圳,连同它所在的大湾区,正以今日之火炬,照亮一条通往智慧、活力与绿色未来的崭新航程。本版摄影: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何龙 赖犁 李忠 刘钢 毕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