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光线起源”!深圳这个学生团队为建筑种下“减碳森林”

读特记者 袁斯茹
10-23 17:1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哈工大深圳校区的“逐光”之旅。

“因为看见才相信光?不,先相信光才能看见。”

在哈工大深圳校区校园里,总有一群年轻人以创新为舟、以梦想为帆,乘风破浪。“LightOrigin光线起源”创新创业团队就是其中耀眼的一员。

这个由城乡规划、计算机、经管等不同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凭借一套智慧建筑节能系统,斩获“三创赛”国赛一等奖、广东省特等奖(第一名)、最佳创业奖等。在校期间,他们自主创业,成立了深圳灵烁科技有限公司,把青春写进了代码,更装进了城市的灯火。

“光线起源”团队参加创业集市

因光而明

他要走得更远

“光线起源”,源头在于建筑学院2020级本科生邹盛至。

“人生前18年都在按部就班地学习,上大学我想真正去感受这个世界,看看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自己能为之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兼具历史沉淀和创新精神的哈工大深圳校区,可谓百年名校和经济特区的“天作之合”。

城乡规划专业鼓励学生们“走出去”。大一的时候,学院组织新生到上海、苏州等地学习交流,外滩的百年风华、园林的诗情画意,都转化为邹盛至走得更远的动力,也为他此后积极参加各地的创新创业活动、研究生出国深造埋下了伏笔。

他真正与光结缘,源自校区的一项特色传统:大一立项,即每位新生在大一期间要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他选择了“人在动态光下对时间的感知研究”这个课题,辅导老师是杨彪副教授。杨老师办公室里贴着的一句话,影响他至今:因人而照,因光而明。

团队与辅导老师进行交流

“光线起源”诞生

寝室里“长”出数字孪生平台

随着学习的深入,邹盛至对于自己的大一立项题目有了更深的见解:光是人们对时间感知的重要来源,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通过光环境的调节,可以让大家的生活更舒适。

寝室成为邹盛至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第一个战场。有几次深夜从实验室回来,他注意到不少寝室的卫生间还亮着灯,“也许是为了方便下一个人用,就忘记关了,无形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能不能让环境学会感知人的存在,变得更智能?邹盛至和同学买了工具箱、雷达传感器等,准备对寝室来一番改造。惊喜的是,学校在确保安全之后,鼓励他们放手去做。这个学生团队很快就完成了前期可靠性实验。

与此同时,邹盛至组建的“光线起源”创新创业团队也正式成立。在他看来,从科研经历到家人、老师、朋友,都是自己的光,以光为起源,才会有之后的故事。

在杨彪老师的介绍下,“光线起源”团队以寝室改造经验为起点,开始参与深圳一公司总部和一家研究单位办公区域的更新改造,改造面积超400平方米。他们打造了一个数字孪生平台,模拟真实环境和实际使用,为这些办公区装上了灯光驱动、天花板传感器、智能开关、暖通设备等。

让绿意盎然,团队将这个平台命名为“绿逸智控”。“创业初期经费有限,硅谷的很多公司都从车库起家,寝室就是我们的‘车库’。”邹盛至说。

团队在“挑战杯”比赛合影

“这是真大创!”

五人团队正式“出道”

基于实践经验,团队将自己的成果拿到各大竞赛上进行检验,先后斩获“2023年三创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的国赛一等奖、广东省特等奖(第一名)。

“三创赛”带来的收获还不止如此。邹盛至高中时已萌生创业想法,在哈工大深圳校区,不到4年想法就成为现实。

这个创业团队的组建过程充满“戏剧性”。邹盛至首先说服了好朋友倪昊加入,作为技术总监;他在参加经济管理学院的ERP沙盘比赛时认识了袁登,两人当时还是竞争对手;因三创赛需要借用软件账号,结识了当时已在平安金融中心实习的代文杰,“两人一顿火锅就敲定了合作”;最后袁登推荐室友刘晔荣加入,成为财务总监。

当时,这个五人团队已拿到来自各个竞赛和项目的经费支持。2024年5月,深圳灵烁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南山智园有了正式办公室。

拿营业执照的当天下午,恰逢学院大创结题答辩。邹盛至在台上展示营业执照时,老师笑着说:“这是真大创!”

巨大的行业前景已在这个学生初创团队面前徐徐展开。2018年,中国碳排放总量中,建筑全过程排放约占51%,其中22%来自建筑运行阶段。其中,暖通空调和照明系统能耗约占50-70%。现有的节能调控,没有最大限度发掘智能策略的节能潜力,而且容易忽视人的感受,难以兼顾使用者的舒适度。“光线起源”团队以人为导向,通过毫米波雷达传感器等,实现了对建筑节能的精细化和可视化控制。

“智能改造后,与往年同期对比,每月平均节省用电量28.2%,”邹盛至介绍道,“对于一个400平方米的办公室,月累计节电1620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71.7千克。每改造一个办公室,月减碳量相当于6棵树;每改造一栋楼,减碳量就是一片森林。”

团队产品参加行业展会

如今,邹盛至和倪昊前往新加坡继续深造,代文杰在哈工大深圳校区直博,袁登到香港大学读研,刘晔荣则保研哈工大深圳校区。“候鸟终会归巢”,邹盛至相信,深圳作为第二故乡,将继续成为团队成员创新的沃土。

正如邹盛至在微信签名中写的:“接下来,该做什么呢?”答案或许就在下一个创新故事里……

受访者供图

编辑 严偲偲 审校 郭建华 二审  赵偲容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记者 袁斯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