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深聊会”上,专家为深圳文体旅“十五五”规划建言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激活文体旅核心引擎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周元春
10-19 17:4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AI赋能“文化+科技”再升级

“十五五”期间,深圳文化体育旅游该怎么规划发展路径?10月17日,市政协的这场“深聊会”上,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用了两个半小时进行了深入探讨。

AI赋能“文化+科技”再升级

“过去20年,深圳‘文化+科技’已经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下一个五年我们应该打造‘文化+科技’的升级版。”市政协委员、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封昌红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如何充分利用好深圳的科技优势,赋能文体旅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成为活动中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家认为,深圳的“科技+文化”脚步可以再快一点,场景也可以更丰富。

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文化体育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汪小兰认为,要发挥深圳科技优势,让“文化+科技”产生倍增效应。她建议重点实施三大行动:“文化数字底座”强基行动——建设城市级“文化大数据平台”,依法依规开放公共文化数据,降低文创开发的数据获取门槛:“AIGC文化创作”倍增行动——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建设AIGC文化内容实验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文艺创作、文博解说、个性化旅游路线生成等,大幅提升优质文化内容的供给效率与创新性;“超体验文化场景”创建行动——在城市重点片区利用VR/AR、全息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地标,如国际数字IP库、“数字故宫-深圳馆”“未来音乐厅”等,形成旅游市场新号召力的核心载体。

在封昌红看来,“科技+文化”的升级版,可以以设计为抓手。“我们应瞄准AI赛道,打造AI设计基础设施,构建全链创新闭环。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构建‘创意生成-产品研发-用户共创-场景验证’AI设计生态。”她提出,可以建设CMF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设计—打样—测试”一体化的小试中试平台,筹建AI伴侣国际创新中心,加速创意到设计图纸到样品、到小批量制造、再到市场产品的转化。开展“AI设计赋能传统产业数智化”专项行动,形成“文化塑魂+数据驱动+AI设计协作+敏捷制造=中国创造”的深圳方案。

此外,封昌红还提出,推动创意设计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如搭建“文创市集”,设立“快闪试销舱”,实现“当日出图、隔日打样、七天小批量、一月上市”的深圳速度,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 深圳创造”。

挖掘文旅深度 政府搭台打造最优质产业展览厅

“深圳具有成为世界最佳旅游城市的基础。”市政协常委、民盟深圳市委会常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黄险峰说,应进一步挖掘深圳文旅深度,通过提供深度体验场景让旅客来了还想来。

黄险峰提出,工业旅游是世界各地旅游的重要部分,比如日本的丰田、本田展厅,德国奔驰展厅,加州硅谷等,当前,很多来深圳的游客都想去华为、腾讯等“大厂”参观,建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盘活闲置的城市空间,搭建深圳科技产业展示馆,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入驻的形式,让深圳最优质的科技、产业通过展览厅的方式展示出来。这将是我们吸引深度游,尤其是海外游客非常好的举措。

“所有的旅游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文化的深度和纯度。”市政协委员、深圳话剧院筹建负责人、市文化馆副馆长戴纪澜表示,挖掘、提纯城市文化,要在文化建设的“里子工程”上下功夫,包括补齐文化艺术的空白、短板,如在戏剧方面,深圳应该加快戏剧院团的建设,加大优秀作品的产出。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专职副主任王蕾则认为,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旅服务体系,建成“十分钟文化服务圈”,是锻造城市文旅“里子工程”的重要一环。

从“功能城市”向“情感目的地”转型

市政协委员、深圳华侨城欢乐谷旅游公司艺术总监助理茹仙古丽和市政协委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不约而同地提出,要把深圳的定位从“功能城市”向“情感目的地”转型。

于爱成表示,深圳文旅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独特人口结构和城市气质的深刻理解,并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优势转化为吸引力和情感认同。因此,建议深圳文旅要打造中国青年人的精神归宿——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是全国、全球青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寻找同好、体验未来的“梦想容器”。要争取把深圳建设成一个新生代人群,包括Y世代、Z世代和α(阿尔法)世代国内旅游的目的地。

“核心策略包括精神符号塑造和城市IP工程,打造标志性的城市精神符号,构建‘深圳青年’的IP内容体系。”于爱成说。

培育二次元新赛道 放大Z世代“为爱买单”消费需求

“深圳应抢抓二次元经济机遇构建Z世代消费社交生态新体系。”深圳市文联创研部主任梁超认为,深圳汇聚了腾讯动漫、华强方特、中手游等头部企业,成为中国动漫游戏等二次元产业最发达、最重要的核心聚集地之一。建议通过构建“IP引擎+AI科技赋能+商业驱动”的融合生态、创新情感消费情景与机制,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情绪体验、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培育本土垂直社交平台三管齐下,培育二次元经济高质量增长新赛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二次元经济发展新高地。

梁超提出,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联合腾讯、华为、大疆等企业设立跨界实验室,重点攻关虚拟偶像、AI生成内容(AIGC)与本土IP的结合。进一步开发、培育、扶持本土文化IP,实现文化IP从创意到商业价值的高效转化。同时,发起“Z世代创意官计划”,协同打造二次元文化特色主题场景(社区或街道)等。此外,可引导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用户行为,帮助政府及行业掌握相关数据,构建Z世代兴趣图谱,反哺精准营销,进一步满足Z世代“为爱买单”消费需求,为年轻化社群提供更优质服务。

像重视科技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人才

无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根基都在人。“要像重视科技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人才。”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呼吁。他认为,需要以更大魄力引进更多的优质文化人才,支撑深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封昌红也提出,要集聚高端复合人才,建设全球创意人才高地。她认为,要推动深圳高校设置“科技+设计+文化+产业”交叉学科,培养“懂科技、懂文化、懂市场、懂美学”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以满足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需求。同时,深化与国际知名设计院校合作,联合世界设计组织(WDO)举办国际设计师交流活动,构建国际设计人才网络。

汪小兰认为,深圳应该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深圳文化人才政策,包括设立专门的文化专业人才编制委员会、建立超级文艺院团经营性企业、精准引进国际化人才、系统性培育本土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窦延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周元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