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上春晚,文艺评论家们这么看
读特客户端综合
02-17 15:11
收录于专题:咏春

2月9日,深圳原创精品舞剧《咏春》选段登上了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全剧时长120多分钟,主创团队将剧中最精彩的片段浓缩成5分钟左右的表演,为海内外观众献上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常宏基展示的“咏春蹲”,与张娅姝领衔的八卦掌群舞惊艳亮相,赢得各界好评。《咏春》在春晚的精彩演出,在文艺界掀起热浪,反响十分热烈。文艺评论家们纷纷对《咏春》舞台所表现出的故事情节、动作设计、舞美展现、精神内涵等表达出由衷的欣赏,好评如潮。

接下来,

一起看看文艺界“大咖”

是怎么“聊”《咏春》的?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张月龙、 舞蹈学博士郭昳欧

追光之人,终将成光

2月9日晚11时许,深圳原创精品舞剧《咏春》选段登上2024龙年央视春晚。这部深圳原创精品舞剧植根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文风貌与历史情节,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谱写出感召平凡人的奋斗精神与追梦精神。

德国文化记忆理论的开创者扬·阿斯曼指出,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Konnektive Strukru),包含回忆、认同和文化的延续,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指明了方向。舞剧《咏春》中就包含了对武舞文化的记忆、对二十世纪粤港澳文化的记忆、对小人物生命历程中的文化记忆等。舞剧《咏春》中对市井人家的描绘,构成了“黑势力”“正骨店”“丽华美发店”“凉茶店”“鱼铺”“成衣配料”以及“麻雀馆”等场景,营造出特定时空下具象人的模仿性记忆以及对物的记忆。正是因为这些触碰到文化回忆的元素在舞台上汇于一体,激发出民族血脉中文化记忆,人本基因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在剧终时刻,编导又运用照片的形式,把两个时空线的所有人物以“全景展示”的形式公之于众。此时,没有激烈音乐的烘托,没有人群景象的堆叠,却将主题中的人本精神传达到位,丝丝入扣、沁人心脾。

叶问悟道“一个人代表不了武林,若万众一心,天地间便处处是武林”。他将毕生所学扬名四海,使咏春拳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也如电影人,如同今日你我一般的普通奋斗者,这棵大树上的枝枝与蔓蔓,不惜余力、全力生长。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中华儿女的人本精神,蕴含在大人物与小人物里,蕴含在光束里,是一颦一动身体语汇间传达的民族特质,是传承历史的民族要素,是时空迭代精神不改的民族情怀,是舞剧《咏春》。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罗丽

赋予全新的舞台意象

2月9日,深圳原创精品舞剧《咏春》登上了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以咏春拳为创作素材、以一代宗师叶问为主角的《咏春》,将武术与舞蹈融合,五大功夫门派中的武学招式结合古典舞、现代舞的舞蹈特质集中呈现,并将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艺术转化,赋予全新的舞台意象。

武术结合舞蹈的创新手段,一方面诠释咏春等岭南武术门派的武学精髓,使作为中华精神气质象征符号的武术与人物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糅合古典舞、现代舞产生的新舞蹈语汇,成功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审美语境中找到全新的解读。

《咏春》对于不同的武林门派的不同武术招式,尽力在舞蹈语汇和舞蹈意涵上做出节奏和力量的对比,给出足够的识别度。

如叶问师父与武馆街四大派过招的一场中,咏春先后与南螳螂、八极、太极、八卦各派一一上手对战,迥异的拳法演变为几种不同舞蹈语汇的同场对垒,阳刚之力与阴柔之美共同完成身体叙事。高手对决登峰造极,超燃的舞段中,演员们以身体极限超拔生命价值,双人舞、群舞互相穿插。其间,舞蹈、武术混搭与糅合,武中有舞,舞中带武,影视定格般的慢动作与雕塑般的完美造型,武打与舞蹈互融共振,一时间仿若置身武林世界。

《咏春》的舞段从武到舞,自刚至柔,从故事情节的讲述铺排到走入人物内心的翻腾,将一切情绪付诸于身体。演员跌倒爬起、循环往复,犹如身在困境却又不曾放弃。

《咏春》以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切入,恢弘而精彩地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生动挖掘了像大春那样平凡英雄的精神世界,更讴歌了一代宗师叶问这样的英雄榜样的精神世界。致敬凡人英雄的这一叙事,突破了讴歌个人英雄主义的局限,给观众带来了极具感染力的故事体验和生活能量。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

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

深圳原创精品舞剧《咏春》选段登上春晚,赢得全国观众好评。《咏春》历经百余场演出,能获得大家的好评不是偶然。它的背后,彰显了尚武精神和奋斗精神,体现出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尚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剧中咏春拳与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之间的功夫对决无疑是全场最点燃人心的部分,《咏春》用舞蹈的独特方式,酣畅淋漓地演绎了武术的一拳一腿、一招一式,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形象地感知和领会中国武术之美、尚武精神之美。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咏春》歌颂的正是这样一群人。在其独特的双线叙事结构中,叶问怀抱着将咏春拳发扬光大的梦想闯荡香港,深圳拍摄组则怀抱将叶问事迹发扬光大的梦想奋斗在片场。追逐梦想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遇到了各自时空的具体问题,一度犹豫彷徨,几乎难以为继。然而他们都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将梦想照进现实。他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故事就是无数深圳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时代缩影,也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生动演绎。

《咏春》将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贯穿始终,可谓“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充足的创作时间是创作舞剧精品的基本保障。《咏春》从2020年开始创作,前期反复推敲题材类型就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能在舞台上自如展现咏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等功夫,舞蹈演员要重新学习气息、发力、肢体,实现武术和舞蹈的完美融合。全体演员从2021年1月开始武术训练,2022年8月至12月封闭排练4个月,合成23天,确保了表演的高质量。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深圳的立市之本。《咏春》就是一部创新之作。在叙事结构上,它大胆采用双线叙事,叶问在追逐自己的武术梦想,拍摄组的人员也在奔赴自己的电影梦想。在展现元素上,创新融合展现咏春拳和香云纱等两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彰显中国风范,又反映岭南风韵,成为深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彩实践。


深圳市作协驻会负责人、福田区文联副主席、一级作家、编剧秦锦屏

人人皆是照亮他人的光

在2024龙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深圳原创精品舞剧《咏春》选段登场。融合了“舞蹈+武术”的热血刚劲,又自带咏春拳与香云纱“双非遗”的双倍视觉效果,《咏春》在全国观众面前,亮出了独具一格的岭南文化风范。

《咏春》以“现代剧组”与“历史人物”双线叙事展开。

舞台之上,在历史的聚光灯下,男主人翁怀抱“咏春堂”的牌匾,奔赴香港,寻求梦想的立足之地。人物带动故事步步向前推进,演员从一幕幕平凡的人间烟火故事,一步步走进“伟大”的英雄故事。当演员完成舞台上人物的塑造,观众也完成了现实中的灵魂洗礼。

与此同时,舞台另一侧,现代《咏春》拍摄剧组肩负使命在苦苦寻觅,他们要寻找隐匿在历史烟尘中的那束“光”,寻找光中的英雄,以及所有梦想成为英雄、被英雄之光照耀的普通人。

舞台上现代《咏春》剧组用“追光”的视角带领着观众,不断潜回到历史现场,贴近历史,感悟历史。在历史的节点上,叶问怀抱“咏春堂”的牌匾,从无处寄放,到张灯结彩安挂于堂上,再到摘除牌匾,让“咏春拳”突破门第观念,遍地开枝散叶……核心事件推动着故事发展,生活境遇裹挟着人物的情感,血肉细节再现了多姿多彩的百姓烟火。

当“叶师父”怀抱“咏春堂”的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时空里,同样有人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

历史与现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借着舞美、道具的灵巧切换,在一个“追光灯”的探照下得以纷纷显像,在舞台上面对面“相逢”。留给了观众一份长久的领悟:时光可以远去,但总有一束梦想之光会穿透时空,或聚焦在英雄的身上,或普照到普通人身上,凝聚成一种古道热肠,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中国精神。

舞台上现代《咏春》剧组这份执着的探索与追寻,也让观众领悟,好的故事,不仅仅是还原现实,而是对生命的不断发现、思考、揭示人生的意义。观众在剧组的引领下,与他们一道发现了“光”的价值:只有光,才能穿透历史!看见了光,才明白成为光的重要性。大千世界,人人都是那道照亮别人的光,也是被照亮的光。


深圳市舞蹈家协会会员、深圳文艺评论家会员王情

伟大出自平凡

裹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已然行至三十而立的深圳舞剧,驰骋在构建舞剧“城市意象”的审美道路上,佳作频出。2月9日晚,深圳原创精品舞剧《咏春》选段登上2024年央视春晚。剧中以武会舞,一系列武术、道具、服装等非遗文化符号与舞台技艺形式,生动诠释着“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咏春》的双线叙事,一面为广东武学一代宗师立传,一面伸向国内电影制造业的梦想之旅。

《咏春》跟随回叙者的映像拉开帷幕,在各武林门派亮相中推开“叶问与咏春堂”这一故事线条的大门,以街景百态的互动、黑恶势力的欺压等事件交代开端;与此同时,光影变幻、装置转圜间,一组电影拍摄团队林林总总汇聚舞台之上,铺陈起另一故事线条的发展,同时推动着“叶问与咏春堂”故事的开展;由此,舞剧双线条发展的戏剧形态之叙事层次初步形成,后随每一镜每一场的拍摄,其叙事结构也逐渐在从“框架式”到“嵌入式”的层次关系中完成着自“立足-彷徨”到“理想-离别-困境-传承”的起承转合。

在个体叙事中,《咏春》一改逐渐模式化、高调颂扬的创作逻辑,转而聚焦“平凡”,携五湖四海的小人物,一道歌咏春天,巧妙地融入了时代记忆。

剧中,每一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关系的构成,均以独立的身份参与不同的情境营造,如灯光师和叶问的“心潮”、妻子离世后的“乡愁”、猪肉荣离世后的“追思”与“顿悟”……

值得一提的是,《咏春》创作者利用就地取材的优势,通过心理隐喻性的意会思维,活化传统,激发身体话语的创造性。比如“离别”中的“香云纱”舞段,复现了妻子永成锻纱制衣的劳动过程。舞者手执赭红色的香云纱,步态沉重且坚定地慢慢铺满舞台,举手投足间的沙沙声响,泛起远方拼搏的游子(叶问)对心之故乡的阵阵涟漪,头倚围帽的轻轻摆动亦是道出妻子离别的思念与不舍。

《咏春》以其独特的表征意义,充盈着深圳舞蹈艺术的城市文化内涵,满足了受众对于深圳城市艺术的文化想象;而深圳舞剧也正以保有独特城市气质和时代风尚的审美意识,随着新时代浪潮不断向前发展。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周思明

按照美的规律重塑民族英雄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选段于2月9日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咏春》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华英雄”形象,展现了包容大气的粤港文化和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堪称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舞剧作品,观后给人以昂扬振奋、酣畅淋漓的感觉和绵长深邃的思考空间。

《咏春》让我们看到,在优秀舞台艺术的打造之路上,深圳再次迈出探索的步伐。该剧创新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满满的深圳元素赋予新创舞台剧中,推动这两个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链接传统与现代,为深圳舞台剧树立了新的标杆。

《咏春》中的功夫对决相当精彩。五大功夫门派咏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悉数登场,而这些高燃打斗片段都是来自荷花奖、桃李杯、文华奖等殿堂级赛事的舞蹈演员。五大掌门聚首交手之间,凝聚的是中华民族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以及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咏春拳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分明的艺术特色以及武术与舞蹈的武舞同源理念,舞剧《咏春》对此武术文化风景的呈现,令人叹为观止。

舞剧《咏春》在舞台形象塑造上,岂止可圈可点,堪称奇崛惊艳。剧作在成功塑造了咏春大师叶问之外,还塑造了其身边的一些普通人,比如叶问的贤妻永成。某种意义上,永成是叶问的“定海神针”。

而站在艺术角度上来说,《咏春》以双非遗、双线索、双场景彰显一段历史贯穿始终、两个时代同频共振的审美效果。所谓双非遗,是指“咏春拳”与“香云纱”,二者分别以主题和展现形式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剧情与舞台表现中;所谓双线索,是指戏外深圳《咏春》剧组与戏内赴港打拼的叶问故事,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无缝切换;所谓双场景,是指戏里戏外两个场景在舞台上旋转交替。用编剧冯双白的话说:“双线叙事的结构,两个时代的故事与人,在剧中彼此呼应和共振,这个故事因‘英雄’而来,由‘追光者’而展开,最终落在‘理想’。这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

舞剧《咏春》的意义,不在于舞林高手的表演有多么震撼,而在于演绎了高强武艺的演员们所能赢得的尊重,最终演化为世人对叶问及其咏春精神的景仰。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武德精神的艺术传达,是中国梦、强国梦理念的审美诠释。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安裴智

舞蹈语汇与空间美学的先锋

2月9日,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惊艳亮相2024央视春晚舞台,舞红了这个美丽的春天。这是由深圳艺术家联袂全国一流顶尖舞蹈专家合力打造的带有“深圳制造”明显标签的精品力作,标志着深圳市的舞剧创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标高。

《咏春》是一部既继承传统美学,又具有创新理念、先锋意识与前卫观念的舞剧精品,其在艺术探索上的最大特点,即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对接。该剧既薪传了“对称之美”“平衡之美”的中国传统美学,又在舞剧结构、情节设置、舞蹈语汇、舞台美术、音乐作曲、道具配器、服装设计、舞台灯光等方面大胆创新,进行了难能可贵的艺术探索,呈现出空间美学、身体美学的先锋性。

舞剧《咏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编导独具魅力、颇有创意的舞蹈语汇,还有就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舞台美术设计,二者体现了一种空间美学的先锋性,共同组成了《咏春》中先锋前卫的空间美学。

舞剧《咏春》是一曲力与美的交响,是传统与先锋的共鸣。其中,将传统武术融入现代舞蹈,武、舞相融的肢体表演,是这个舞剧的一大特征,体现了编导对舞蹈语汇的创新意识。另外,编导利用“戏中戏”“镜中镜”,在追忆一代人的电影梦的意识流过程中,完成舞剧的叙事与抒情。可以说,电影美学进入舞剧,与舞蹈嫁接,伴奏音乐与舞台场景完美融合,是这部舞剧的另一个特点。

舞剧《咏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型发展上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咏春》舞出了深圳这座青春城市的先锋气质,该剧在舞蹈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创意突破及其空间美学的先锋性,正是与深圳这座青春城市的先锋气质相吻合的。另一方面,《咏春》也赞颂、弘扬了一种“咏春精神”。它薪传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背景下深圳精神的隐喻与象征。

(读特融媒体记者 李旖露 龚俊杰 王梓瑞 谢婧 袁斯茹 高灵灵 陈雯莉  整理)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客户端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