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选段于2月9日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咏春》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华英雄”形象,展现了包容大气的粤港文化和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堪称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舞剧作品,观后给人以昂扬振奋、酣畅淋漓的感觉和绵长深邃的思考空间。
《咏春》让我们看到,在优秀舞台艺术的打造之路上,深圳再次迈出探索的步伐。该剧创新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满满的深圳元素赋予新创舞台剧中,推动这两个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链接传统与现代,为深圳舞台剧树立了新的标杆。
《咏春》中的功夫对决相当精彩。五大功夫门派咏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悉数登场,而这些高燃打斗片段都是来自荷花奖、桃李杯、文华奖等殿堂级赛事的舞蹈演员。五大掌门聚首交手之间,凝聚的是中华民族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以及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咏春拳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分明的艺术特色以及武术与舞蹈的武舞同源理念,舞剧《咏春》对此武术文化风景的呈现,令人叹为观止。
舞剧《咏春》在舞台形象塑造上,岂止可圈可点,堪称奇崛惊艳。剧作在成功塑造了咏春大师叶问之外,还塑造了其身边的一些普通人,比如叶问的贤妻永成。某种意义上,永成是叶问的“定海神针”。
而站在艺术角度上来说,《咏春》以双非遗、双线索、双场景彰显一段历史贯穿始终、两个时代同频共振的审美效果。所谓双非遗,是指“咏春拳”与“香云纱”,二者分别以主题和展现形式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剧情与舞台表现中;所谓双线索,是指戏外深圳《咏春》剧组与戏内赴港打拼的叶问故事,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无缝切换;所谓双场景,是指戏里戏外两个场景在舞台上旋转交替。用编剧冯双白的话说:“双线叙事的结构,两个时代的故事与人,在剧中彼此呼应和共振,这个故事因‘英雄’而来,由‘追光者’而展开,最终落在‘理想’。这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
舞剧《咏春》的意义,不在于舞林高手的表演有多么震撼,而在于演绎了高强武艺的演员们所能赢得的尊重,最终演化为世人对叶问及其咏春精神的景仰。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武德精神的艺术传达,是中国梦、强国梦理念的审美诠释。
(作者周思明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编辑 范锦桦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