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后浪”在玩什么?60位深圳00后新星联展开幕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2022-05-22 10:11

2022年高考正在紧张倒计时,新一批海外留学生却已迎来收获季。5月21日,“关键帧——未来?未来!2021&2022国际小燕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巢美术馆开幕,120余件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展示了深圳“00后”的惊人创造力,也可从中一窥深圳学生走向世界的独特密码。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26日结束。

“跨学科”是参展者共性

一年一度的毕业汇报展是国际小燕画院的传统,从深圳走向世界的孩子共同举办高中生涯最后一场联展,既是阶段性总结,也是人生新征程的起点。

国际小燕画院院长张晋君介绍,本次参展学生共60位,来自深圳各个中学及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他们都走向了世界一流学府,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伦敦艺术大学、康奈尔大学、皇家艺术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共揽获全世界197份名校offer。

“可以说,这60位参展者,代表了中国‘00后’艺术新星的最高水平。”张晋君介绍,本次参展作品格外丰富,涵盖油画、插画、装置、雕塑、交互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视频等各个门类;作品形式也十分多元,有电子绘画,有传统媒介如油画、水泥、石膏等,有混合材料做成的3D装置,甚至许多无法用某个学科去界定的实验性作品。

除此之外,“跨学科”成为此次参展者最重要的一个共性。姚宛彤最初学的是精算专业,大学二年级时跨专业转学,前往芝加哥艺术学院学数字媒体,如今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读数字媒体研究生。陈思宇高中时期就读深圳中学,最初选的是化学方向,后来转向艺术,如今在纽约大学史丹赫学院读纯艺专业。杨若晞本科读的是文理学院,如今变成了艺术生,在娱乐技术专业最前沿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读研究生。他们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识地探索交叉学科的艺术创作。

交互设计和数字媒体成新趋势

本次展览的总主题是“未来?未来!”。“未来?未来!”是国际小燕画院一个系列主题展览,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在粤港及海外其他国家和城市定期举办,在艺术界影响极大。而“关键帧”,是本次展览的年度主题。这一关键词,是两位联合策展人、国际小燕画院2022年毕业生杨若晞、刘晓烨共同提炼出来的。她们对记者表示,“关键帧”这一动画制作术语隐喻的是人生关口、里程碑、转折点,她们希望本次展览能捕捉到毕业生的这一个关键帧,并展望他们用这个关键帧在未来创造出的无限变化与可能。

和以往相比,本届毕业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出现了大量的交互设计和数字媒体作品,在参展作品中约占三分之一。

卡内基梅隆大学娱乐技术专业研究生(MET)杨若晞参展的作品是一件交互设计装置,基于她对社交媒体的研究,通过对历史影像的剪辑,试图呈现人类从古代战争到互联网爆发之后过度社交的大历史脉络,以此来引起社会反思。

殷鸿喆参展的大型装置作品,是本次展览中体积最大的一件作品,来自2022年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挑战题。赵英乔的综合材料装置作品,长宽均为6.4米,则是平面尺寸最大的一件作品,以极富爆发力的创作手法引人驻足。

艺术教育模式有示范价值

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南山区教育局原局长刘根平,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国际小燕画院毕业生展览。在他看来,这个大型艺术联展由学生策展、学生创作,是最值得称道之处。如何让孩子在理性与有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是刘根平最近思考的问题,“过去人们衡量教育的价值,往往从有用或无用来衡量,但其实有趣更重要。有趣正是从艺术教育中来,希望未来的教育从业人员能把艺术真正融入到教育中来,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好的释放。”

作为大学创意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刘墨有着国外留学背景,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国外教育理念与国内教育体制的矛盾冲突,即在国内从事艺术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性”,而北美培养的是“设计师的独立思维能力”。她在小燕画院的教育模式中,惊喜地发现了这种矛盾冲突得到融合的可能性,如何把创造性思维和中国教育体制内技术层面的要求融合在一起,如何找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中间地带,刘墨认为,小燕画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本文图片由小燕画院提供)

(原标题《艺术“后浪”在玩什么?60位深圳00后新星联展开幕》)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