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姚门”第三代传承人罗紫涵:非遗古琴在深圳的传承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2022-05-20 17:02

古琴,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距今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日在深圳音乐厅就上演了一场融汇中西乐韵的“国乐清和“——古琴赏析音乐会,令人惊艳。音乐会由青年古琴艺术家、“浙派姚门”第三代传承人、深圳市古琴昆曲研究会会长罗紫涵领衔演奏。演奏家们的跨界创意,不仅震撼了现场观众,也让古琴进入更多人的视野。那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在深圳的传承发展情况如何?新时代下古琴艺术如何与时俱进?记者就此采访了青年古琴艺术家罗紫涵。

古琴跨界“守正创新”,高雅艺术普及大众

作为深圳音乐厅“美丽星期天”的公益演出项目——“国乐清和”古琴赏析音乐会由深圳市古琴昆曲研究会和谷风·溪山琴院联袂呈现。当天,罗紫涵携手多位青年演奏家,带来融合古琴、大提琴、中国鼓、双排键等乐器及人声不同组合的作品,演绎《神人畅》、《流水》、《忆故人》等传统经典代表琴曲,以及《越人歌》、《虎啸龙吟》、《清平调》等古琴跨界音乐作品。现场观众应女士表示看完演出后回味无穷,演出令人耳目一新。

罗紫涵无疑是本场表演的灵魂人物。她自幼学琴,师承于“浙派姚门”古琴家姚公白先生,受恩师悉心栽培十余年,得其琴学、琴艺精髓,而后又得先生首肯与推荐成为“浙派姚门”古琴艺术第三代传承人。2010年,罗紫涵定居深圳,一直致力于弘扬发展“浙派姚门”古琴艺术,2012年创办谷风·溪山琴院,后发起成立深圳市古琴昆曲研究会,举办过多场古琴音乐会。多年来,罗紫涵不忘以琴载道、以琴育人,在深培养门生达300余人,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演出、讲座活动,其中常年定期开设的“最细腻的中国”公益系列古琴音乐会及讲座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罗紫涵还多次邀请定居香港的国家级首批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姚公白先生来深开展公益讲座,吸引了国内甚至海外侨胞琴友慕名而来。

肩负使命任重道远,经典文化代代相传

在罗紫涵的不懈努力下,“浙派姚门”古琴艺术在深圳已传至四、五代。据其介绍,深圳的古琴热兴起于2008年前后,发展至今,在深的古琴爱好者已达万人。古琴不仅具有音乐性,还兼具文学性,因此对琴人的学识修养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广古琴艺术,需要传承者本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过硬的演奏技巧以及全面的创作能力。罗紫涵本人恰恰在学术,演奏技术及艺术创作上兼而有之,这将有利于推广传播古琴艺术。通过音乐会的形式,融合跨界元素,能够更好地让年轻人了解并喜爱古琴艺术,让经典文化代代传承。

未来,罗紫涵将以更严谨的传承态度,更饱满的创作热情,让古琴这门古老艺术在深圳焕发新生,也必将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本文图片均由深圳音乐厅提供

(原标题《“浙派姚门”第三代传承人罗紫涵:非遗古琴在深圳的传承发展》)

见习编辑 饶欢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范锦桦 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