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文学改编指南》:改编电影、电视、小说和流行文化中经典

特约撰稿 露西娅 · 克雷默
2021-08-11 14:18
摘要

什么是改编,如何评价改编,怎样进行改编?

自有故事以来文学改编就一直存在,叙事循环再生,我们将纸上的文字变成另一个故事、另一部漫画、另一出舞台剧,乃至屏幕影像 …… 文学改编这个"跨界者"已跃身为流行文化中炙手可热的一员。什么是改编,如何评价改编,怎样进行改编?《文学改编指南:改编电影、电视、小说和流行文化中经典》选取《简 · 爱》《远大前程》《螺丝在拧紧》《了不起的盖茨比》四部经典文本,全面覆盖不同媒介的改编案例,在系统性介绍文学改编理论的同时,行之有效地指导读者进行实践。这里我们刊发作家露西娅 · 克雷默的书评。——编者

鉴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改编研究领域的方法和途径日益多样化,主题不断发展演变,加之其日益以跨学科研究为导向,一本关于这一领域的入门指南早该问世了。伊冯娜 · 格里格斯的《文学改编指南》应运而生,它是对现有文献的及时补充,尤其考虑到其战略意义:作为改编研究领域第一本以"指南"为名的书,它势必会提高该领域的知名度。格里格斯值得特别的称赞,因为她鼓励"采用创造性的、过程驱动的方法来探索改编研究","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练习"来说明"改编的机制"(原文 11 页,译文 17 页)。本书的潜在读者应该注意的是,虽然书的主书名是"文学改编指南",但与其说它是在介绍改编研究领域,不如说它是在介绍如何对改编作文本分析,以及如何将改编作为文本和创作的实践和过程。

格里格斯的这本书分为六章。导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自布卢斯通(Bluestone)的《从小说到电影》(Novels to Film)一书问世以来,关于改编研究的主要进展。这个部分确立了经典著作在改编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并向读者介绍了该书的结构和方法。第二章到第五章的结构相同,每章围绕一部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展开。"在每一章的开始都对所研究的经典文本进行了概述,并对迄今为止它所产生的一系列改编作品进行了综述"(原文 12 页,译文 19 页)。综述之后是详细的改编个案分析,格里格斯以改编作品和"原文本"联系的紧密程度为依据,将改编作品分为经典处理、修正(重写)文本、激进的反思三个类别(原文 10 — 11 页,译文 17 页)。在每章里,对应每个类别,都各列举了两到三个文本,全书提供了不少于 27 个改编文本,以及与之对应的经典原著。包括第六章"结论"在内的所有章节,最后的部分都是一组练习,鼓励读者对书中提到的改编作品进行分析,或者将其作为创造性练习的起点,揭开改编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神秘面纱(原文 11 页,译文 17 页);有些练习还要求读者讨论与改编研究有关的重要概念和问题。尽管本书没有明示自己的目标读者是哪些人群,但这些练习表明,本书主要是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

尽管第二章到第五章结构相同,但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这在练习部分也有所体现。围绕夏洛蒂 · 勃朗特的《简 · 爱》展开的第二章试图向读者介绍文本分析和解读的基本方法。围绕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展开的第三章,说明了创造性改编的基本步骤。围绕亨利 · 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展开的第四章,通过练习强调了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该章的练习关注的是《螺丝在拧紧》《远大前程》《简 · 爱》三部作品间的相似点和互文关系。围绕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展开的第五章则进一步讨论了本书的结构所依据的分类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这种分类法值得我花更多的篇幅来探讨,因为它在这本书中的作用,要么是相当高明地、要么是相当明目张胆地想要鱼与熊掌两者兼得。这都取决于个人的看法。一方面,格里格斯的三分法是本书的核心,因为这是本书结构的支柱。另一方面,格里格斯从一开始就把这种分类法看作是一种"删除保留"(sous rature),这种策略在第五章中达到高潮,这章围绕分类的不稳定性和局限性展开讨论。这一安排最后还是奏效了,因为格里格斯清楚地表明了她是如何意识到分类法中的矛盾的。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考虑到这种分类法的结构中心度,格里格斯却从未系统地阐明,或完整地证明她将改编作品分为"经典"处理、"重写文本"或"激进的反思"这三类的标准是什么。取而代之的是,读者必须从她对个别文本解读中去发现、概括她的分类标准。而且,当格里格斯仅仅基于某部改编作品的目标媒介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领域而将其归入"激进的反思"一类时,就让一些存有疑义的作品一直无法厘清其所属的类别。这样的作品如《南方公园》的"皮普"一集,或尼基 · 格林伯格改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图文小说。格里格斯自己也承认这个问题,但她并没有明确地拒绝以这样的方式去分类(原文 204 — 241,译文 375 — 376)。

格里格斯对文本的细读堪称典范,非常清晰易懂,即使是不熟悉她所提到的文本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她所写的内容,尽管有时她的评价性有些强。一些与改编研究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概念巧妙地融合到了案例研究中,有一些得到了延伸,以更加直接明了的方式出现在练习部分。总的来说,练习部分是这本书中最具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部分。尽管它们有时会有些不切实际地假定读者对书中所讨论的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改编作品都很熟悉,但它们确实具有创新性,这也是这本书名为"文学改编指南"的原因。正是通过这些练习,读者被鼓励去接触改编研究领域的文本和概念,并对格里格斯提出的经典文本和改编作品进行分析和创造性写作。

即便如此,作为一本改编研究指南,我还是希望它能涉及更大范围内的理论和主题。虽然这本书让读者掌握了该领域的一些重要概念、方法和发展,但它错过了介绍如今改编研究正日渐融入文化研究、生物学、翻译研究或教育学等学科的机会,也错过了与拒绝被固定的领域接触的机会,对许多改编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这本书也没有提到近来改编研究正深入对跨媒体叙事、系列作品、混搭作品等的研究。我这么说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在两页的"术语表"中,只有"挪用"(appropriation)这个词是与改编研究直接相关的。相反,格里格斯通过书的副标题表达了自己的主要关注点:她关注的是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小说和其他流行文化(遗憾的是,这暗示了在某种程度上流行文化和其他媒介截然不同)。

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与传统的对经典文学改编作品的关注点互补的是同样传统的对比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研究很好地说明了改编与"源文本"以及其他改编作品之间的相互联系,除此之外,还通过共同的共性特征、主题、故事元素或叙事特征在文本之间建立起了更普遍的互文联系。近年来人们为了拓展改编研究的理论范围做了诸多尝试,比如,将后结构主义理论、互文性和中介性理论,以及翻译研究或文化研究中的概念纳入其中,然而格里格斯却没能系统性地涉及这些发展,最终让书中的理论落后于该领域的现状,并可能引发由来已久的抱怨,即改编研究的相关理论仍不成熟。

毫无疑问,格里格斯的《文学改编指南》对于改编研究领域来说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因为它鼓励读者积极参与文本的分析和改编。尽管本书在理论上谈得不多,但它的练习部分,特别是它主张要以一种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改编研究,给了它一个真正创新的角度,使它成为一个有用的教学(自学)工具。

《文学改编指南:改编电影、电视、小说和流行文化中经典》

[ 英 ] 伊冯娜 · 格里格斯 著

阎海英 译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1 年 6 月

(原标题《书评 |《文学改编指南》:改编电影、电视、小说和流行文化中经典》)

编辑 庄思嘉 高原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林夕 郑蔚珩


(作者:特约撰稿 露西娅 · 克雷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