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技术大学创意与设计学院“银龄艺旅”三下乡实践团,深入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坑尾村,开展为期四天的“濒危记忆抢救与活化”实践活动。这支由9名师生组成的团队,聚焦村中高龄长者,通过口述采集、影像记录等方式,系统性抢救这座明清古村落的建筑、技艺与集体记忆遗产,为乡村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历史悠久的白土镇坑尾村颇负盛名,是岭南画派巨擘黎雄才故里,也是端砚石料的历史供应地,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最具潜质古村落”,是广东省文化名村之一。目前村里60岁以上长者占常住人口53%,青壮年外出务工率达89%,芏草编织、端砚采石等传统技艺传承人平均年龄78岁,大量历史记忆正随岁月消逝。
实践团在坑尾村村委会协助下,筛选出十余位受访者,他们有的是2007年众筹修建酒堂、2018年老建筑修复等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有的是掌握芏草编织等濒危技艺的传承人。访谈地址选在村史馆等具有历史氛围的场所,创新采用“人-物-场”三重交互模式,以受访者人生历程为纵轴,串联乡村发展节点与民俗变迁,形成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交织的历史图谱。
“这个‘父子明京’金匾是乾隆年间御赐的,黎家八人考中贡生呢!”76岁的坑尾村村民黎和佳站在黎氏祖宅“郎官第”内介绍说。坑尾村自北宋开村以来,乡民重德尚礼,耕读传家,几百年来出现过“父子八贡”的科举盛世。作为村中文史“活字典”,黎和佳记得黎雄才晚年回来时还说,“这石砖颜色和小时候一模一样呢”。
为激活尘封记忆,实践团鼓励受访者携带老物件入镜。80岁的李阿婆颤巍巍取出陪伴她60年的编席工具,指尖触碰间唤醒了更多记忆。“这芏草要晒七天,舂的时候得顺着纤维,不然编出来的席子会散。”李阿婆说,她年轻时曾用细如发丝的芏草编织“生活快乐”“坑尾放眼世界”等字样,孩子满月要用“长寿席”,学生升学要用“进步席”。
此外,多位受访者共同勾勒出坑尾村最热闹民俗活动——奉香节(又称茶果节)的盛况。坑尾村的“奉香节”起源于明清时期,六年举办一次,是属于这六年间结婚的夫妇们的盛会。“当天女方娘家亲戚挑来两个红色箩筐,被称为‘新丁箩’,一个箩筐里装着象征金银满屋的煎堆,另一个箩筐里装上芏草席,祝愿新丁夫妻百年好合、丁财两旺。”在菜棚劳作的阿姨回忆说。
奉香节举办时,村民们通过放鞭炮、醒狮表演等方式庆祝。新丁人家将所有供品和“新丁箩”摆到门楼前滩池的八仙台上,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酒堂里舞狮、放烟花,80桌席都坐不下。”另一位村民补充说。
实践过程中,团队采用双机位摄制,主机位捕捉面部表情与手势,辅机位记录环境互动,单场访谈控制在60分钟左右,日均完成2到3场高质量采集,最终形成大量珍贵的转录文稿和粤语影像档案。
“这些故事要是没人记,过几年就真没了。”50多岁的黎叔叔摩挲着泛黄族谱时说,希望后人能通过影像等资料知道来时路。接下来,实践团计划将口述素材转化为插画与微纪录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为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出份力。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王雯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