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耀坪山|汪大维:廿五载筑梦十校,点亮两万五千个未来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肖雄鹏
11-21 15:30
收录于专题:文明之光耀坪山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二十五载春秋,十万公里跋涉,从青丝到白发,汪大维用脚步丈量爱的距离,用初心照亮山区学子的未来,实现了从帮一时到育长远的跨越。

汪大维,深圳市共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深圳市同维爱心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他用脚步丈量着中国西部的崇山峻岭,用一颗矢志不移的教育初心,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二十五年来,他带领企业与员工,在多地偏远山区,筑起希望小学的坚实根基,从“硬件援建”到“软件赋能”、从“解一时之困”到“育长远未来”的进阶之路,书写“山海无阻,皓首不移”的深沉大爱。

廿五载躬耕 希望小学筑梦成真

汪大维的山区助学之路,源于早年与贵州结下的深厚情缘。57年前,他从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至遵义汽修厂工作,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十年时光。尽管1978年调离遵义,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未曾忘记这个“第二故乡”。

2000年秋天,汪大维在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捐建了第一所同维希望小学,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二十五年的教育公益长跑。多年来,汪大维带领基金会和企业员工,持续从硬件和软件等方面对学校进行长期帮扶。

2023年,在一次实地调研中,为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他决定再次扩容校园、建设新楼。每年,他都会亲自深入西部山区,走访调研同维希望小学的现状与实际需求。

截至2025年10月,汪大维个人奔赴山区累计超过150次,跋涉超10万公里,带动企业与员工在贵州、陕西、云南、甘肃、四川等地共捐建十所同维希望小学,惠及师生超过2.5万人次,十所同维希望小学已累计走出1354名大学生。

从硬件到生活 细微之处解忧暖童心

汪大维关注校舍建设之余,也重视解决孩子们的实际困难。2011年,一场大火导致贵州省从江县停洞镇摆横小学的校舍倾塌,师生们只能在临时板房中上课。汪大维在得知后决定重建该校。

苗乡山高路陡,他亲自带领公司的基建队伍勘察新校址。当时山区尚未完全通自来水,但为改善近四百名师生的生活条件,汪大维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按寄宿制标准,为教室和宿舍修建自来水系统,并依照现代化标准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

除了硬件投入,汪大维的关怀也延伸至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2023年深秋,他亲自参与了一款冲锋衣的设计。从面料挑选到款式定型,每一个细节他都认真考量。

经过多次选材和打样,最终为十所同维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定制了男女两款冲锋衣,尺码覆盖小学六个年级。“山区的冬天寒冷刺骨,所以面料必须防风防水,”汪大维一边比划衣领的高度一边解释,“孩子最怕寒风灌进脖子。另外内胆要可拆卸,这样春秋季节也能穿。”当首批200多件冲锋衣送达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梅子坝乡的同维希望小学时,彝族学生拆开包装,发现衣服上臂绣着一枚小小的太阳图案——这是汪大维特意叮嘱的细节。“就像怀里揣着一个小太阳。”孩子们高兴地说。

构建关爱体系 多维赋能育长远未来

在持续夯实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汪大维更将关爱投向孩子的全面成长与长期发展,他通过深圳市同维爱心公益基金会发起“持续关爱”系列公益项目,自2007年起,相继推出“花朵工程”、“书香寄真情”、“新园丁”支教、“放飞希望”夏令营、“为师之道”研修班、“五彩石”心灵关爱和“护苗工程”等多个项目,从物质帮扶、精神关怀、能力提升、视野拓展等多维度,逐步构建出一个从物质支持到精神滋养、从个体帮扶到整体提升的系统化公益体系,为希望小学师生提供持续关爱与支持。

施烨娟曾是云南洱源同维希望小学的一名白族学生,因家境贫寒,父母外出打工,自幼由奶奶抚养长大,是一名留守儿童。在小学六年期间,施烨娟一直获得“花朵工程”助学金的支持。

2014年7月,她第一次乘坐飞机来到深圳,参加“放飞希望”夏令营,见到了汪大维。汪大维告诉孩子们:“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一个梦想,并为之努力。我们愿意帮助同学们一起为梦想加油。”这次深圳之行,让施烨娟开阔了眼界。2021年9月,她以洱源县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她激动地说:“是同维希望小学帮助我看到了更广阔、更缤纷的世界。”

汪大维也高度重视科技对城乡教育公平的赋能作用。2023年,他启动“智能工程”,为十所同维希望小学配备在线教学设备,借助现代科技提升教学品质。

2024年6月5日,汪大维组织十所同维希望小学与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异地同步云课堂”试点,陕西山阳县漫川关同维希望小学的英语课堂画面被实时传送到深圳专家及其他九校教师面前,实现名师在线点评与教师协同研修。

“要让山区课堂链接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同步学习、共同成长。”汪大维说。至今,“异地同步云课堂”已开展了8期,累计338名深圳教师参与。

二十五载春秋,十万公里跋涉,从青丝到白发,汪大维用脚步丈量爱的距离,用初心照亮山区学子的未来,实现了从“帮一时”到“育长远”的跨越。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肖雄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