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群众比赛门球项目决赛在深圳龙岗大运中心圆满收官。山东队、湖北队和河南队分获男双、女双及团体赛冠军。在此前的混合五人制比赛中,河南队、江苏队和安徽队已分别摘得A、B、C组金牌。河南队以两枚金牌的成绩位居金牌榜首位。
此次赛事历时六天,共有来自全国28支代表队(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队)的459名运动员参赛。作为首次亮相全运会的群众比赛项目,门球比赛也是深圳赛区的首个开赛项目,其成功举办赢得各方一致好评,将为后续赛事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团体对决跌宕起伏,河南两金收官、安徽青年军崛起
当天天气复杂多变,上午烈日当空,下午雨后阴沉,但各代表队克服种种挑战,联袂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对决。央视体育频道及多家专业平台对此次决赛进行了直播。
团体比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女单冠亚争夺战中,安徽队高友霞牢牢掌握主动权,狂揽46分,创下本届赛事单场得分纪录。混双的比拼则被河南队以35:12轻松拿下。
最扣人心弦的是男单的最终较量。安徽队高赟与河南队杨栋均展现出精湛的战术素养和心理素质。杨栋在落后4分的情况下顽强追平,将比赛拖入点球大战。双方历经五轮点球仍未分胜负,最终在第六轮中,杨栋险胜对手,为河南队锁定团体金牌,这也是河南队本届赛事获得的第二枚金牌。
“打得太艰难了!”杨栋赛后激动地说,“这块金牌来之不易,我们格外珍惜。我顶住了压力,但没有队友前期的努力,就没有我最后点球决战的机会。”他透露,“赛前我们并没有设定这么高的目标,能进决赛已经超额完成任务。正是这种放松的心态,让我们发挥出了最好水平。”他还说:“深圳真是我们的福地,我们也更加喜欢这座城市!”
安徽队本届赛事表现同样亮眼,除团体银牌外,还获得混合五人制C组金牌和B组铜牌。夺得C组冠军后,小将们仍在观众席认真学习其他组别比赛。队员刘奥运说,门球吸引他的就是其中的战术乐趣和脑力挑战。“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比赛是半决赛与福建队的对战,我们全程被压制,但教练及时捕捉对方失误、调整战术,最终实现一分反超。”
安徽队领队王子臣表示,青少年是门球运动的后备军,近年发展迅速。他特别强调,门球运动可以显著锻炼青少年的团队协作能力、专注力和战略思维。一个例子是,教练员兼运动员张鹏来自“中国门球之乡”安庆市太湖县,“他们当时一块打球的8个队员,7人后来取得了博士学位”。
山东新晋组合、湖北默契搭档双双夺冠
男双“巅峰对决”在山东队与黑龙江队之间展开,双方势均力敌,比分紧咬至最后一刻。最后时刻,山东队进球得分,以19:18惊险取胜。教练兼运动员赵光军眼含泪花,他说,这是全国水平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赛事,汇聚了各地最顶尖的选手,虽然开局不利,也是第一次搭档,“但我们没有放弃,而是一路坚持、一路拼搏”。
这场胜利的背后,还藏着一段让人动容的坚持——赛前训练时,队员钟勇摔伤,导致韧带撕裂,仍带伤坚持完赛。他说:“我觉得这点伤不算什么,只要能上场,就一定要坚持打好每一杆球。”
女双比赛,湖北队摘得冠军,这也是湖北队在本届赛事中获得的第三枚奖牌,此前,他们已获得混合五人制A组季军和B组亚军。
在与浙江队的对决中,湖北队抓住对手失误,迅速建立优势,并凭借出色的战术与行云流水般的表现,将比分扩大至20:6。即便胜局已定,场上的李秋菊、谭金美依然沉着地完成最后一击,才抱在一起庆祝,展现出沉稳老练的运动员素养。
“那一刻就想——我完成任务了!”在接受采访时,她们透露,女双赛前就被列为该队的“夺冠点”之一。这对组合来自襄阳,已有超过15年的配合经验,每天训练七、八个小时。据教练何月生介绍,两人默契极佳,“不需要过多言语,通过眼神、手势和小声交流就能实现战术配合”。
同心同行,粤港澳交流交融再深化
十五运会是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携手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展现出三地从“硬联通”“软联通”走向“心联通”,水乳交融、同心同行的团结力量,对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门球决赛中,中国香港队派出37名运动员征战全部六个小项;中国澳门队派出17名运动员,参加了混合五人制A组、B组的角逐。
中国香港队领队李春华表示,“这次能参赛,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重视,为队员安排了集中训练,部分球员非常用心,专门抽时间往返深圳等地密集训练。大家对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满意。”
他还说:“比赛的场地非常漂亮,布置也很完善。目前香港在门球场地方面比较缺乏,期待通过全运会推动政府给予更多场地和资源,助力门球项目发展,特别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培养接班人。我们也常回内地与老友交流,踊跃参加各地邀请赛,这种互动让我们受益匪浅。”
中国澳门队林蕴华是一位门球新人,“我们平时在澳门没有门球训练场地,这次比赛前专程去珠海进行集中训练。”她说,队伍中的老队员常与珠海、中山、广州等地的球友交流,也频繁参加内地邀请赛。此次参赛对她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他们(其他队)每一个球员都打得很好!尤其青少年很厉害,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人手不足。”比赛之余,她也和队友们抽空体验了深圳的生活,“我们去旁边商场和湖边走了走,环境很好,晚上很舒服。”她对酒店安排和周边设施很满意。
赛事期间,“趣龙岗行大运”香港-龙岗文旅巴士专线开通,大运中心港澳游客服务中心同步启用,两地市民的“双向奔赴”更为便捷,粤港澳“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从构想逐步走向现实。
打造门球执裁和高端赛事的“深圳标准”
赛事的精彩呈现离不开裁判团队的精准执裁与敬业。裁判长余晓琳介绍:“从8月18日报到起,我们就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5点多起床,7点半准时开赛,直到傍晚6点半结束。裁判员出行必须三人成行、列队行进。通过早操训练手势动作、10秒计时等专项练习,确保每位裁判员动作规范统一。”
本届赛事首创“专人计时裁判”制度,场地配备主裁、副裁、记录员等角色,团队明确“精准执裁、精细服务、精彩呈现” 要求,赛前专项培训统一判罚尺度。余晓琳特别强调:“我们要求零失误,这在国内门球赛事中前所未有。”
“深圳的场地与服务保障,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余晓琳认为,赛事执裁与比赛氛围均达新高度,相信这次全运会创造的门球执裁“深圳标准”,将对推动项目规范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希望能推广至全国,成为各地学习的样板。
“作为十五运会首赛,龙岗面临较高标准与压力,目前收到的整体评价超出预期。”十五运会门球竞委会综合协调处处长、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邹慧锋表示,龙岗区凭借多年承办大型赛演活动的经验,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模式和高度默契的团队协作机制。
龙岗区在此次门球项目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将在后续赛事中推广应用。为突出群众赛事特色、增强群众获得感,重点策划了以门球为主题的嘉年华,并提前开设公益培训营,降低公众参与门槛。场外群众赛事与场内国家级赛事互呼应,营造“共鸣共享”氛围,使观众“看得懂、愿意来、有收获”。为响应“科技办赛”要求,龙岗引入辖区百余家企业的先进技术及产品——如开赛仪式的机器狗、无人机竖幅展示,赛场入口的高科技展馆等,全方位提升赛事科技感与互动性。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