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中共珠海市委政法委员会、南方日报社主办,南方日报社驻珠海市办事处承办的“联动融合协同治理——珠海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培育行动”入围项目的一线走访中,本期关注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1+9+N”枢纽型平台、“循证矫正”社矫实践、“平安白蕉”小程序等项目,正是充分发动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奏响珠海基层社会治理的“交响乐”。
九洲社区党委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建立起“社区吹哨,党员报到”项目。图为共建单位的老师为孩子们开讲“书画第一课”。 关铭荣 摄
项目1
“社区吹哨,党员报到”:
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的九洲社区,辖区内有15个小区,社区工作人员仅有7人。曾经,公共资源配置不足、人力资源匮乏、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动力不足,是摆在珠海市香洲区吉大街道九洲社区党委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九洲社区党委因地制宜,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建立起“社区吹哨,党员报到”项目,努力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探索社区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扩大区域党建“朋友圈”
铺开宣纸、挥毫泼墨,竹子、梅花等跃然纸上。8月13日,九洲社区驻区共建单位珠海市时代书画院的老师走进社区,为20余名小朋友和家长开讲“书画第一课”。
简单的社区活动室,摆放着三排课桌,正处于假期的孩子们把活动室挤得满满当当。短短一周内,除了书画课,九洲海关、九洲港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也在此开展了海关法治宣传活动及暑期安全防范知识讲座。
“目前,社区党委和珠海市口岸局九洲港分局、九洲港派出所、九洲海关、九洲边检、华发物业九洲分部等13家单位党组织签订了党建结对共建协议,开展联学、联动、联建活动。”九洲社区党委书记余玉贤介绍。
近年来,通过开展“社区吹哨,党员报到”项目,九洲社区逐步建立起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将社区的“独角戏”变成了“联合汇演”。
在资源共享链的另一头,九洲社区主动走访驻区单位,围绕教育培训、党建活动、文体活动、扶贫帮困、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等内容,梳理出一份居民需求清单,并依托清单打造出多个系列活动,对接盘活资源。
“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增进了驻区单位之间的交流协作,还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余玉贤说。接下来,九洲社区党委将在原有共建基础上扩大“朋友圈”,探索更好的活动载体与运行机制。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晚上也可以安心出门了。”7月,历时一年的九洲社区S楼片区路灯安装工程竣工,26盏灯照亮了居民的回家路,居民在小区微信群里分享着喜悦。
2019年7月,在社区接访活动中,有居民反映S楼片区安装路灯的诉求。驻区党代表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实地查看,听取周边居民意见。S楼居民林姨坦言:“晚上这里一片漆黑,每次下班回来都胆战心惊,没有安全感。”
余玉贤告诉记者,S楼片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建成的老旧小区,既无物业公司,也无业主委员会,三分之二的住户为出租户。安装路灯的资金及电费怎么解决,安装位置如何确定,地下管线如何规避……难题需要一一攻破。
为推动路灯安装工程的落实,九洲社区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申请经费,驻区党代表和共建单位多次征集业主意见,与路灯所、供电部门进行协商,组织设计公司现场调研,推动施工顺利进行。
群众利益无小事,如何更好更快地了解到居民需求?九洲社区党委为此成立了社区民情工作室,共建单位党组织每月定期派遣党员轮值,接待、联络、服务来访群众。
与此同时,共建单位党组织及“双报到”党员按照所在地划分到社区下设的三个网格,认领“党员责任区”,访民情,解民困。
据悉,民情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接访15次,走访群众494人,收集问题和建议66条,解决了九洲花园养犬不文明、怡海大厦楼宇消防设施破损、加华加油站自动洗车噪音扰民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许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得以化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余玉贤说。
项目2
“1+9+N”枢纽型平台:
九方合力协同治理
近年来,香洲区委政法委按照“政府扶持、社会承接、专业支撑、项目运作”的思路,搭建起“1+9+N”社会组织平台架构。图为居民体验“剪爱·爱心理发项目”。关铭荣 摄
小区里摆起了免费理发的摊子,行动不便的老人每月有社工上门嘘寒问暖,为儿童开展的课外活动层出不穷……一个个接地气的社区微公益项目,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强,这得益于在幕后尽心尽力服务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香洲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枢纽型社会组织搭建起政府与社区居民间的桥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近年来,香洲区委政法委按照“政府扶持、社会承接、专业支撑、项目运作”的思路,搭建起“1+9+N”社会组织平台架构,以1个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为中心,建成9个镇街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126个社区微公益项目运营,实现枢纽型社会组织全覆盖。
搭建桥梁引领公益
“阿公,要不要理发呀?”9月10日,翠香街道兴业社区润城小区内,翠香领航社会组织发展统筹中心(下称“翠香领航”)的社工邀请小区居民体验“剪爱·爱心理发项目”。看着为居民免费理发的义工理发师们,一位居民竖起大拇指称赞,“真是珠海一道美丽的风景。”
安排好小区内的理发项目,翠香领航负责人钟鸣君又领着义工,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理发服务。据介绍,这样的微公益项目在香洲区共有1200余个,服务人次超过150万。
近年来,香洲区委政法委搭建起“1+9+N”社会组织平台架构,培育出香洲社协区级统筹中心,以及拱北星辰、吉大新芽、狮山点睛、翠香领航、香湾扬帆、梅华同华、前山创益汇、南屏晨曦、湾仔新时代9个镇街枢纽型社会组织,引领微公益活动蓬勃发展。
“枢纽型社会组织搭建起政府与社区居民间的桥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香洲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香洲区每年投入1500万元作为社会建设创新专项资金,资助社会组织以项目化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并将先进经验推广复制。
从“政府配餐”到“居民点菜”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社区居民有很多需求,这些需求看上去都是小事,但又十分迫切,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钟鸣君说,2014年,翠香领航联合翠香街道党委、办事处,发起“家门口的公益”——社区公益项目认购活动,并设立了“公益翠香·慈善基金”。
“公益不一定要到偏远山区,也可以在家门口。”秉持着这种理念,翠香领航将居民的需求分成一个个小又美的项目,链接社会资源,让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进行资金认购。目前,翠香街道已发展出“党建引领—政府统筹—社区点菜—中心运作—企业捐助—社会组织实施—全员监督—居民受益”的微公益路径。
香洲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各镇街情况不同,社会组织的工作侧重点也会不同,“针对居民需求,服务项目实现了由‘政府配餐’向‘居民点菜’转变。”更多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走进社区,有效补充了公共服务的不足,特别是在老年人、残障人士、救助帮困、青少年等公益服务方面。
目前,香洲区9个镇街枢纽型社会组织各具特色。今年6月,香洲区调整行政区划,新设凤山街道,原9个镇街变为10个镇街。“下一步将推动凤山街道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打造具有凤山特色的亮点品牌服务。”香洲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项目3
“循证矫正”社矫实践:
“社会工作+心理咨询”探索社区矫正新方式
“老师,谢谢您,我想明白了,之前犯下的错误都是因为自己欠缺法律意识,我一定认真服刑,好好改造!”张女士(化名)被判缓刑后,意志一度十分消沉。通过持续的心理矫治服务,京师社会工作中心(下称“京师社工”)的付老师为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如何科学有效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扶工作,是香洲区司法局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9年1月,该局引入了京师社工“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的跨专业团队,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和京师社工的司法社会工作经验优势,开始了基于“循证矫正”的社矫模式创新探索。
社区矫正从“心”开始
何为“循证矫正”?据悉,运用科学的证据来明智地进行罪犯矫正与帮扶决策,并对矫正帮扶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即为循证矫正。京师社工党支部书记林嘉映解释,这一模式的引入,使得社区矫正工作能够依据科学的心理测评结果,精准筛查社区矫正对象中的高低风险人群,并分类制定和实施帮扶教育方案,以高效利用有限的司法服务资源,最大化减少其重新犯罪的可能。
在香洲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五楼的心理咨询室中,摆放着一张圆桌和三把椅子,不少社区矫正对象就是在此“重获新生”。
过去近两年,通过一对一的个别化心理矫治服务,借助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手段,京师社工的心理咨询师顺利帮助一个又一个社区矫正对象矫正错误认知,走出心理困境,重燃生活希望。
“有研究表明,让曾犯危险驾驶罪的社矫对象参加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或是让有暴力倾向的社矫对象慰问困难老人,这样做并不合适。”林嘉映认为,如何通过“循证矫正”找到社区矫正对象中16%的高风险人群,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管理与个别化矫正,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
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需求,京师社工摸索出“心理矫治”两步走方法。在运用心理认知行为量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等进行分析后,他们将整理形成科学可靠的测评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介入措施。
“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跟踪、个别辅导,对低风险人群则进行主题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等团体辅导教育。”京师社工心理咨询师付慧芳介绍,“这将使采取的辅导和治疗效果更加科学有效”。
跨专业团队实现高效帮扶
两名心理咨询师、两名社会工作者,在京师社会工作中心,这样的“2+2”跨专业团队合作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已有近两年。
2019年1月,香洲区司法局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京师社会工作中心,依托北师大珠海分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研究、师资队伍、专业督导等优势,为香洲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矫治和社矫信息数据管理等工作。
林嘉映介绍,有关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测评和数据管理情况,项目工作人员都将及时反馈到香洲区司法局及相关司法所,并在专业人士的建议和督导下,依据评估结果和深度访谈出具科学合理建议。“这样的三方联动,使得服务资源得以准确而高效运用。”林嘉映说。
近年来,该跨专业团队运用尊重、平等、接纳的价值理念及专业的方法和技术,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矫正、行为治疗、家庭调和、就业帮扶、法治教育等服务,使其有效恢复社会功能。
“经过一系列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症状、认知水平、行为模式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付慧芳说,“慢慢地,他们从之前的低法律意识,到对法律开始了解并表现出良好的法律态度,最后可以做到知法守法。”
项目4
“平安白蕉”小程序:
小程序预防诈骗有大作为
在珠海市斗门区,有一个“中国海鲈之乡”——白蕉镇,那里有3万亩的海鲈养殖面积,是全国最大的海鲈产区。多少年来,白蕉人利用当地独特的咸淡水地带,养出了肥美的海鲈鱼,让“白蕉海鲈”成为珠海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白蕉海鲈“游”出去,人才人口引进来。随着产业、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白蕉镇从原来的农业大镇快速崛起为产业新城。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白蕉镇户籍人口有11.03万人,流动人口4.17万人。
“近年来,白蕉镇发展迅速,人口数量增长较快,随着过往辖区最为突出的涉毒、盗抢摩托车、‘双抢’等案件数量均呈断崖式下降,诈骗案件却仍然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提高群众对防诈骗的认识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镇长林庆生说。
如何更前一步应对诈骗案件高发频发且破案难度大的治安形势?对此,斗门区白蕉镇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并上线“平安白蕉”学习小程序,该小程序包含防诈骗、禁毒、消防等三个方面知识,每个知识点各设置25道题目,群众用手机操作在线答题,显示各部门单位、企业的学习情况排行榜,并在全镇范围推广。
截至目前,白蕉镇共有308个工厂、企业、公司、单位登记录入到“平安白蕉”学习小程序中,超过8.8万人次进入系统中学习。其中,1.47万人完成了学习。最高峰当日共有5381人完成了小程序的学习。
“通过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平安白蕉’学习小程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宣传建设平安白蕉,通过提升群众对诈骗、消防、禁毒的认识,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大大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平安白蕉创建的知晓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白蕉镇综治办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点评
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城市的社区,作为城市的神经末梢,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城市社区,直接感知和面临的是居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事情虽然不大,却关系着每位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珠海市香洲区吉大街道九洲社区党委因地制宜,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充分利用撬动辖区内的单位资源,通过建立“民情观察室”,列出“需求服务清单”,划分“党员责任田”,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诸多烦心事、揪心事,打造党委领导下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九洲社区的做法取得成效,有以下几点应该值得关注。
第一,社区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社区虽不大,但面临的情况是多样和复杂的,仅就单位的类型来说就有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人企业、自治组织等。在各单位共存的区域内,如何打造一个共同体,需要坚强有力的领导。而这个坚强有力的领导责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党组织的肩上。基层党组织要勇担社区治理的领导重担,负起实实在在的领导责任来,主动谋划。九洲社区党委主动出击,与社区内的13家单位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发挥了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
第二,应有效地激活撬动社区资源。社区治理在党组织领导下,需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并不是党组织唱“独角戏”。社区居民的需求方方面面,需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挖掘方方面面的资源,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九洲社区党委对社区内的资源优势了如指掌,激活“软资源”,盘活“硬资源”,通过针对性的资源链接,以项目化建设的方式,搭建社区治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共同演奏社区治理的“交响乐”。
第三,充分发挥社区内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自觉地具有党员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在社区治理中,党员也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九洲社区通过“双报到”,组织党员认领“党员责任区”,了解居民群众的需求,协调解决群众的矛盾及问题。既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为党员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
九洲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并没有什么原创式的亮眼做法,但却在踏踏实实践行党和政府有关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和部署,在动辄豪言“创新”的时代,勇于担责、敢于担当的主动作为,也能取得工作实绩,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增强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政学院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珠海市南方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肖杰)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