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天董必武夫妇没有看到丢在碾盘上的闫青海,他的命可能也就没了。
西柏坡村004号,一进门,是一块小小的菜畦,里面种着黄瓜、西红柿、豆角等时令蔬菜,菜畦前面放着一个石碾,这便是闫青海家了。
闫青海在家里放了一个石碾,以纪念和董必武一家的情谊。
70岁的闫青海皮肤黝黑,身体敏捷,讲起话来铿锵有力。他说家里的菜畦和石碾,都是为了纪念和董必武一家的情谊。
从闫青海懂事的时候起,母亲就开始跟他讲一些往事。“1947年,董必武随同中央工委先期进驻西柏坡后,住在了我们家。那时候广大官兵都要生产自救,董必武就问我们家,能不能借一些荒地种蔬菜和粮食,我父亲爽快答应了。后来,两家人就经常一起劳动,互相帮忙,关系好得像一家人。”
“大概是1948年秋天,两岁半的我得了一场大病,村里的大夫说治不好了。那时候村里都比较迷信,说孩子死在家里不吉利。我母亲眼看着我活不了,就用席子把我裹住,放到了村口的一个碾盘上。这天,恰巧董必武夫妇从村口路过,看到这席子里小孩的嘴还在动,揭开一看竟然是我,便马上把我送到了中共中央机关医院救治。三个星期后,董必武夫人何连芝把治愈了的我抱了回来。当时我的母亲都惊呆了,她原本以为自己的孩子早就死了。”
因为有这样一份恩情,两家的情谊也就结下了。闫青海记得大约在1971年,何连芝带着两个儿子来西柏坡村,代表董必武看望乡亲们。打前站的人先到了闫青海家,告诉他的母亲说董必武夫人要来看她,老太太连忙让人把闫青海喊了回来。“她们俩见面时你拍一下我,我拍一下你,很亲昵。董夫人一见到我特别高兴,她说,哎呀,被我们救活的孩子已经长这么大了。”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报道小组与94岁的妇救会主任、老党员田锦秀(右二)在她家门口合影留念。
何连芝离开的时候,给闫青海家留了个字条,上面写着自己在北京的住址,邀请他到北京做客。当年秋天,闫青海便去了北京董必武家。“我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董夫人说,你不如就留在北京吧,我说家里还有80多岁的母亲要照顾,还得回去。”
后来,董必武夫妇离世了,但闫青海和董必武家的关系依然没有断。“我们和董必武的后代依然保持着联系,去年,我还专程去了北京,和董必武同志的后人,在董必武工作的地方聚了聚。”闫青海说。
编辑 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