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特区报的故事丨特区报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卷轴
陈友忠
2022-05-13 09:57

1991年6月参加工作至今,每天看《深圳特区报》是我的日事日毕之一,是习惯,更是情结。一切只因为,《深圳特区报》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卷轴。

卷轴一:桥梁。如果没有看深圳特区报,我的人生应该就没有1998至1999去贵州支教这一幕。

《深圳特区报》2022年4月28日A6版有个报道招募青年志愿者赴贵州贫困山区支教在全国传为佳话的公益新闻回顾,我就是当年那22人的队长。当时一看到特区报的消息就第一时间报了名。最近我在整理当年自己拍摄的录像资料,陆陆续续在视频号发布,总有感动突如其来。这段支教生活,毫无疑问是我人生盛宴中那一道从高山崖壁采摘的野菜,直接拿煮沸的山泉水烫熟,不用加任何佐料,就已经那么美味,永难忘怀。虽说不觉已流水年长,当年有的村庄甚至河流已经不见踪影,但现在的心,却一直都还是原生态,至纯至真的生命体验,不需要解释,更不需要粉饰。19年后的2017我又回去一趟,路好走了,山不再深,情还深,因为我们都已经被走过的路所形成。正是因为有特区报这个桥梁,我才有越发福至心灵的那段岁月。感恩和特区报的遇见,一个缘分绵延又一个缘分。

卷轴二:田地。1999年回深圳后,深大中文系毕业错失当记者的我,一直在以特区报为首的深圳所有报纸发表文字。

当年的支教笔记,一篇篇铅字累计也有几万字。2017年回去那趟,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太感慨,回来后写了4000多字的纪事散文,又是特区报,连续在人文天地不吝版面给我果实。

记得1999年的影视长廊,记得2000年的快乐周末,记得2005年到2009年的天天评弹,记得2010年到2012年的遥望星空,记得2014年到2018年的深圳巷陌……深圳巷陌我写了深南大道,写了国贸大厦,写了深圳侨社,写了华强北,写了蛇口……献礼深圳。遥望星空我写了鲁迅,写了叶渭渠,写了川端康成,写了伍尔芙……写了50多位天上的文学名家,最终和其他文艺评论结集成书,出版发行。

一直本职兢兢业业专业敬业的我,因为在特区报等田地耕耘太勤,也屡屡遭遇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不解与惋惜。2016年12月7日特区报发表我写的关于《国家底线》的评论,职业系统文化自信的一次美好呈现,难为编辑在人文天地还保留我那么多专业名词,让我终于将本职和文艺水天一色比翼齐飞。

深圳特区报就好像我生命深处的一种记忆,总能让我执着,让我牵念。深圳特区报总给我希望,让我应声而鸣,让我砥砺前行。

卷轴三:家园。薪火相传。女儿一路跟着我与深圳特区报结缘。

当年支教的最后3个月,女儿还不满5岁,就被我带进山里,到处唱歌跳舞卖弄自己俨然小小志愿者。2017年也和我一起回去,也写下几多丰盈的珍贵与感恩。当年在山里,深圳特区报基本都迟到一周,她凭读诗词认的字,也经常跟着我读报。就是从那时开始,她也深深爱上纸媒,小学发表在特区报的《动物家庭大会》和《一家三口游桂林》就让编辑忍不住回邮啧啧称赞。后来境外读书时在特区报《人文天地》发表了几十篇专栏文字,有好几次,父女还出现在同一个版面。当特区报撰稿人、专栏作者、实习生、见习编辑和记者……一步一个脚印,认真走过的路,每一段都算数,让特区报成为自己家园,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做自己专业对口且喜欢的事,是最幸运的。

总之,和深圳特区报这剪不断的缘分,鲜活,且引以为豪。华为手机此刻跳出约翰·伯格的《约定》:我们走过的道路会在我们身后卷起来,就像胶卷一样卷成一卷。深圳特区报,正是我生命这样的卷轴。

(原标题《特区报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卷轴》)

见习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