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花树 满屋山川 ——探访台北钱穆故居“素书楼”

记者 邸继勇 文/图
2016-06-15 06:52
摘要

大陆游客如果去台北“故宫博物馆”参观,可以顺道参访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故居。在台北外双溪东吴大学校园的西南角,有一处幽静的院落,里面有一栋二层小楼,这里就是钱穆生前居所——素书楼,距离台北故宫只有五...

timg (3)

  大陆游客如果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可以顺道参访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故居。在台北外双溪东吴大学校园的西南角,有一处幽静的院落,里面有一栋二层小楼,这里就是钱穆生前居所——素书楼,距离台北故宫只有五分钟的车程。  

“素书楼”为纪念母亲  

timg

钱穆,字宾四,国学大师,晚年号素书老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钱穆著作等身,有《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学题纲》等56册,学说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儒宗。他1895年生于江苏无锡,1990年卒于台北,享年95岁,遗骨次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1956年钱穆在香港与胡美琦女士结婚,1967年偕夫人迁居台北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素书楼居住。 

timg (1)

走到钱穆故居前,大榕树郁郁的树荫下,白墙被岁月染灰,深红色木门如新,偏左上方,黑木板上刻着楷书“素书楼”3个金字。“素书楼”之名源于钱穆无锡七房桥五世同堂故居中第二大厅的名称,先人取名来源已不可考,钱穆尝自解,或脱衍自《中庸》所记,“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故居工作人员说,钱穆年幼患伤寒,又服错药,性命危殆,全赖母亲日夜陪他在故居“素书堂”养病而得痊愈,钱穆为纪念母亲生养之恩,因此命名。  

入口处有两条路上山,右为斜坡车道,左为60级高的石阶。石阶是钱穆夫人以石块砌成,两旁枫树槭树夹道冒新绿。山上是古松黄竹、山茶杜鹃的庭园。走道尽头,红白有致古朴的双层独立式房子,房子的构图设计全出自出身画家的钱夫人。  

在素书楼授课19年  

素书楼内部完全依照当年的原貌陈设。从搬入素书楼开始,有19年的时间,钱穆先生坚持在家授课,一楼的客厅成了教室。遥想当年,钱先生坐在餐桌前侃侃而谈、神采飞扬,而学生按辈分或与钱先生共坐一桌或坐在客厅。由于前来听课的学生众多,有的人甚至得站着,但不论坐或站着,听课的学生往往听得入神,而已无视于客厅狭小的空间。有人在“素书楼”听课一听就是19年,由学生听成教授后,再带学生来听。  

1986年钱穆生辰那天,他在素书楼里为弟子们上了“最后一课”,并留下最后的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从此告别杏坛。当年大师向围坐身边的弟子作最后赠言的感人一幕,如今已经成为黑白影像,永远定格在客厅的墙上。这个客厅是钱先生在台湾讲学最重要的舞台,也是薪火相传的最佳见证。  

在客厅里立有朱子像,也悬有朱子所书“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及“静神养气”等字轴。这里的家具和字画均由钱夫人捐赠。客厅对面是钱夫人的画室,现在辟为教室。故居经常举办文化讲座,已有多位大陆学者在此演讲。  

大师生活朴实无华  

转上楼梯,二楼右侧是钱穆书房,书桌大而高,案上置着毛笔笔架、笔筒、石砚、几支毛笔和摊开了的钱穆著作复印本。钱穆晚年著述,多在此完成。书桌左侧是一大片明亮的玻璃窗,窗外古松婆娑。书桌后头,是一壁落地白色书橱,由于先生的藏书甚多,据说每层书架都有内外两层的书,可惜的是先生已将大部分藏书赠送友人或捐赠给文化大学图书馆,然而当年书香满室的情况当不难想象。目前摆放的,都是钱穆的著作与相关研究,也陈列了闲暇时自娱的管箫与围棋。  

二楼有个简朴的小露台,名“望月”,是钱穆夫妇赏月乘凉的地方。衔接望月台与书房的是楼廊。钱先生的生活十分规律,清晨起床后,在楼廊小坐片刻,便开始写作。先生写作时总是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其间偶尔闲步,午休片刻,再继续工作。楼廊旁边的卧室内只有简单的两张单人床、床头柜、一个小梳妆台和放衣物的五斗柜,设备简约恬淡,显示出先生和夫人朴实无华的生活。  

钱穆先生晚年在“素书楼”生活了将近20年,但在陈水扁任台北市长的时候,素书楼因为是以台湾当局的名义盖的而成为公产,因此陈水扁指钱穆先生是霸占公产;而钱老先生也因此愤而搬出素书楼,不到一年先生便离世。陈水扁曾经为此向钱穆家人道歉,后来马英九又道了一次歉。  先生在台北曾经有诗曰:“一园花树,满屋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这也许是钱穆对人生境界的期待吧。

编辑 欧阳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