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尾红海湾落日时分的“橘子海”和“海上古堡”,常常刷屏大家的微信朋友圈。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闲置的老房子、荒芜的海滨沙滩。如今,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咖啡一条街”、文创集合地和色彩斑斓的民宿群——年轻人回来了,新业态也活了。这些变化,离不开一位“兵支书”的亲力亲为。他叫陈华源,2020年起担任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红坎村党总支部书记。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用部队磨炼出的韧性和执行力,一步步把乡村“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财富”。“我们有这么好的大海,为什么还要跑出去看?”陈华源说得很实在,“人流来了,卖瓶水都有钱赚。”他先修缮基础设施、整治卫生环境,再引进市场主体发展旅游经济,让年轻人愿意留、有奔头。“我们做好服务,大家自然有动力搞好建设。”他表示。
同样的故事,也在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高中村上演。近日,记者通过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的“走基层·走军营·走红色足迹”中央、省市媒体调研采风了解到,另一位“兵支书”蔡剑虹,也带领这个传统农业村找准了一条种藕致富的路子,唤醒“沉睡资产”,实现产业突围。“以前种地勉强糊口,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他告诉记者。
高中村自明朝中叶就有种藕历史,这里的莲藕白嫩脆甜、可生食无渣。蔡剑虹抓住“一村一品”机遇,成立海丰县莲蓬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运营管理主体,推动莲藕规模化种植。2022年11月,产业项目经全村表决通过,顺利落地。如今,高中村莲藕种植面积达135亩,年产值约150万元,大约带动10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为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他以高于市场价的租金集中流转农田,通过资源整合,进行统一生产经营。并且,组建三级调解小组化解流转耕地时会遇到的各类纠纷。他还引进“新六号”优良莲藕品种,联动广东高校直播助农,节节提高莲藕的田连片率、产量和销量。“基层工作非易事,要有耐心、决心和智慧。”蔡剑虹说。
汕尾市陆河县上护镇护南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志江,就是一位这样的干部。自2021年上任以来,他几乎天天泡在田里,皮肤晒得黝黑。他向大家科普现代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改变村民“人拉肩扛”的辛苦耕作方式;他引进6个水稻丝苗米新品种,建立试验田,邀请专家筛选优种,免费发放给农户,并大力推广良种方法。由此,唤醒“沉睡的土地”。
600余亩高标准农田水稻为强村公司打造“护南香米”品牌奠定基础。强村公司以高于市场价0.5至1元/斤的价格保价收购,推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6万元跃升至30万元。“护南香米”设计包装穿上“新衣”,叶志江也借力深圳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大力推介的东风,联系到深圳市坪山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团体的采购订单,帮助“护南香米”进一步拓宽销路,带领群众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
叶志江还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将全村划分为27个联户单元,每月定期开展“积分+环境整治”“积分+绿美庭院”等活动的积分评定。“人就怕见面,一见面啥事都好说好办。”他挨家挨户“刷脸”鼓动村民,将庭院收拾得井井有条、道路打扫得干净整洁,整个村庄焕然一新。党群中心变成一个村民口中“能办事、经常来”的地方,“还能看孩子,很放心”。
这个工作不好干。“能在部队里当个好兵,不一定能处理好村里的‘乱麻’。”对于叶志江的奔波和付出,陆丰市城东街道双寨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泽业颇有体会。这位曾随海军出访澳洲、荣立集体二等功的退役军人,六年前刚上任时,村集体经济账户仅剩2万多元。他有自己的乡愁和初心,决心盘活土地,把战舰上的斗志带回田间地头的“新战场”。
在陈泽业看来,改变认知,是一切行动的开始。乡村振兴不仅是修路盖房、改田种树,更是一场关乎“头脑”的变革。他“唤醒土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合祠堂。要破旧俗、立新风,就得“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踏破脚皮”,去讲政策、算明账,把道理说到群众心坎上。最终,“不再增设私人祠堂”写入村规,他还推动乡亲们捐资400余万元,把全村60多间家祠拆除,整合为一处集中祭祀场所,既保留了传统,也解放了土地。
干部的认知也要刷新。面对部分村干部“跟不上、听不懂”的现实,他推行“微课堂”、开办“夜校”,用灵活有趣的方式“见缝插针”地抓大家学习。如今,村里图书室拥有1000多本藏书,配上多媒体系统,不仅丰富了文化供给,更提振了干部服务群众的“精气神”。
认知变了,行动就实了。原先零散的撂荒地统一流转复耕,村里油柑种植规模扩大到600亩,新技术持续引入,新销路不断拓宽。村口有块土地一直没用,就改造成老年食堂。该村党员干部带头复垦种菜,成熟后的时令鲜蔬,无偿供给困难群众和老年食堂。连外出党员也深受感召,主动捐款6.4万元共建这一方幸福家园。
思想通了,人心就齐了。2023年,城东街道党政和乡亲们支持筹集资金160多万元、历时10个月,促使一座360平方米的“潮派”文化公馆在双寨村拔地而起。这里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成为凝聚乡愁、激活乡情的公共空间。村史馆记录乡愁、静述变迁,戏台上该村文娱队玉兰轩曲艺班的白字戏声悠扬传情,文化惠民在村里有了新常态。周末,粤剧声伴着油柑园的清香,编织出一幅乡土“苏醒”新生的和美画卷。
谁说故乡只能怀念,不能改变?这些汕尾的“兵支书”们,正用军人的意志和实干,让脚下的土地不再“沉睡”,也让乡亲们的日子真的一天天地甜了起来。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