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文脉・深圳”丛书将全网首发,以《藏在地名里的深圳》《从地名看深圳》《落脚之地》三本力作,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8月30日,丛书作者木木、尹昌龙将现身新媒体大厦,文化学者胡野秋将以视频现身,在“地名密码·深圳史诗”——“文脉·深圳”丛书新书首发式上,与读者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文脉之约。
以地名为钥:叩问城市的精神根脉与文明基因
“地名是一座城市的年轮,每一道笔画都刻着历史的体温。”在“文脉・深圳”丛书的创作者看来,深圳45年的奇迹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山海之间的文化根脉与精神基因的必然生长。
作为深圳与香港共同的源头,明万历元年(1573年)设立的新安县,成为三本书共同的历史锚点。《藏在地名里的深圳》作者木木在书中写道:“新安县是明朝经略海洋的见证,海洋基因渗透到深港文化的方方面面。”书中精选20余个毗邻香港的地名——从南头古城到罗湖桥,从沙头角到前海,既讲“深圳河左岸与右岸”的地理切换,更述“深港同源分流又同向互补”的血脉羁绊。它不仅是地名指南,更是揭示深港合作轨迹的文化读本,为“新安学”成为地域文化显学埋下伏笔。
《从地名看深圳》则将镜头对准城市自身的成长轨迹。作者尹昌龙以“地名考古”的方式,解码“岭”“岗”“沙”等字眼背后的地理记忆——园岭、八卦岭印证着深圳的山地肌理,沙头、下沙诉说着滨海往事;而“西沥湖改西丽湖”“上步区改福田区”的变迁,更折射出改革开放中城市精神的迭代。“从地名感知历史,从历史把握文脉,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文化工程。”尹昌龙强调,地名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城市史。
《落脚之地》则聚焦深圳“移民之城”的特质。胡野秋以“东官郡—新安县—宝安县—深圳特区”的历史脉络为经,以村落、街巷、社区、街道的地名变迁为纬,融入正史与方志记载,纠正“深圳是一夜之城”的误读。“‘落脚之地’四个字,既是客家人‘落地生根’的传统,也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现代诠释。”书中,巴登街的烟火、八卦岭的迷离、观澜的碉楼记忆、梅林关的变迁,都成为移民文化与创新精神的生动注脚。
三本书虽视角各异,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深圳的文脉,是岭南文化的坚韧、海洋文化的开放、移民文化的创新、特区文化的敢闯,在45年里的交响共鸣。它们为研究深圳地名文化提供了权威参考,更让读者看见奇迹背后的精神密码。
三书联动:从深港双城记到城市精神史
翻开“文脉・深圳”丛书,三本著作如三棱镜,折射出深圳多维度的文化光谱。
《藏在地名里的深圳》以“深港双城”为轴线,作者木木凭借16年驻港经历的独特视角,让每个地名都成为连接两岸的纽带。书中,罗湖桥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一国两制”实践的见证;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则被赋予“新时代深港合作试验田”的象征意义。
木木,《藏在地名里的深圳》作者,北京大学博士,文史学者,专栏作家
《从地名看深圳》则构建了“地名—城市规划—文化景观”的立体框架。尹昌龙通过对“大芬村”等地名雅化的解读,展现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对文化审美的追求;对“华侨城”“科技园”等地名的溯源,则揭示“创新”如何从理念沉淀为城市符号。书中穿插多幅手绘插图,让“园岭新村的骑楼”“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等场景跃然纸上,实现“图文互证”的阅读体验。
尹昌龙,《从地名看深圳》作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
《落脚之地》以文学叙事重构历史现场。胡野秋在书中写下自己的寻访经历:“写深圳的地名,像在历史的河流中打捞水草,看似抓住却又飘忽,需硬着头皮条分缕析。”他笔下的“八卦岭”,既记录着《影视双周刊》的创刊往事,也见证着飞地书局的文化坚守,让地名成为“个体记忆与城市记忆的交汇点”。
胡野秋,《落脚之地》作者,文化学者、作家、导演
从专栏到丛书:三位创作者的“文脉之约”
据悉,这套丛书的诞生,源于一个偶然的盟约。胡野秋在后记中回忆:2023年初,他与尹昌龙、木木参加“探寻藏在地名里的深圳故事”论坛,三人不约而同动议:“何不在报纸上开个讲述地名的专栏?”随后,先在《晶报》开专栏,后又延伸至《香港商报》,两年间积累的文字最终凝结为这套丛书。
“每周一篇的写作,像是与城市的对话。”尹昌龙在《从地名看深圳》后记中坦言,为考证“西丽湖”的原名“西沥湖”,他翻阅了《宝安县志》《深圳水利志》等多份史料,“地名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生活,不能有半点马虎。”木木则将写作视为“从香港人到深圳人的投名状”,他在走访南头古城时,特意对照明万历年间的舆图,确认 “新安县城的中轴线与今日深南大道重合”,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呼应”让他动容。
三位作者的学术背景更让丛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木木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擅长从地缘视角解读深港关系;尹昌龙作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目前是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将日常梳理和推动相关文史工作的经历化为细腻笔触,勾连地名与情感;文化学者胡野秋则以非虚构写作见长,让历史细节充满温度。他们让地名从冰冷的符号,变成有故事、有情感、有精神的生命体。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00:03
#读特小记者#小镇上的风景
乡间小路
01:04
俯瞰蚝乡湖公园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图为10月2日拍摄于蚝乡湖公园,该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画面中能看到公园内有大片葱郁的绿地、波光粼粼的湖水,周边分布着多样的建筑,远处林立着高楼大厦,整体呈现出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相融合的景象,展现出独特的城市生态之美。 据了解, 公园以"碧城枢纽·蚝乡新生"为设计主题,通过整合湿地景观、人行景观桥、生态驳岸等技术,形成水湿地、水舞台、水生岛、水花园四大功能分区。建设中保留原沙井发电厂改造为文创展馆,设置蚝壳墙、蚝壳水迷宫等特色设施,成为展示千年蚝乡文化的重要载体。截至2024年,项目已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香港城市设计协会年度大奖等国际奖项。#读特小记者#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