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健康指导
丁晓奇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医生
“洗牙会伤害牙龈,流很多血呢”、“洗牙后牙缝都变大了”、“牙齿洗完后吸口冷气牙齿都酸痛”……每当你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去洗牙,总会有些说法让你犹豫。
那么到底要不要洗牙?牙科医生的回答是:要!
洗牙是口腔卫生保健很重要的一部分,作用是去除牙齿表面黏附的软的牙菌斑(细菌寄居的薄膜)和钙化的牙菌斑(牙石),使牙齿表面清洁光滑,减少细菌附着。
有人会问:“我早晚刷牙,为什么还是会有牙结石出现呢?”因为,口腔唾液里面有很多矿物质,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形成的软垢堆积,跟唾液里的矿物质相互作用,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是主要原因,牙面粗糙、牙列不齐、修复体清洁不到位、吸烟、饮食过于精细等也会加快结石生成。
一旦形成结石,只有通过专业口腔医生进行洁牙才能够去除,但不少人对洗牙持怀疑态度,认为洗牙会损伤牙齿,引起牙齿酸痛、松动、牙缝变大等问题。下面将逐个击碎关于洗牙的这些谣言。
误区一:洗牙会把牙齿洗坏?
真相:不会!
牙齿表面最外层就是牙釉质,起到保护牙本质和牙髓的作用,坚硬无比,比骨头还要硬。正确操作的洗牙过程,只是去除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石、菌斑,不会对牙齿造成损伤。
误区二:洗牙会把牙缝“洗”大
真相:牙石才是真凶!
口腔细菌和矿物质长时间堆积钙化形成牙石,是口腔里的恶魔,它们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龈退缩、牙缝变大。
牙结石长年累月的堆积,占据牙缝位置,一旦牙石被洗掉,而破坏掉的牙周组织没有办法长回来,牙缝就露出来了。
误区三:洗牙会使牙齿松动
真相:牙齿可能早就松动了
厚厚成片的牙石就像水泥一样,将已经松动的牙齿捆绑成一个整体,这样牙齿的松动就被掩盖了。
菌斑牙石是导致牙槽骨吸收破坏的根源,为了去除病因、阻止牙槽骨继续吸收破坏,就必须通过洗牙彻底清除牙石后,牙周进行系统治疗。加强口腔卫生意识,定期复诊,可有效控制牙齿松动。
误区四:洗牙会使牙齿敏感
真相:那是牙周炎!
牙周组织健康的人,牙根被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膜、牙龈、牙骨质)保护起来,免受各种刺激。而受牙石长期“迫害”的牙周组织,被迫吸收萎缩,通过洗牙将罪魁祸首清除后,消肿后的牙根就暴露在口腔中,一旦有冷热酸甜刺激,通过根面上暴露的牙本质小管传入牙髓,就会产生敏感症状。因此,牙齿敏感的真正根源是牙周炎。
如果因为害怕牙齿敏感就不洗牙,牙周炎会越来越重,最后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而洗牙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外界沟通的小管被封闭上,敏感症就会消失。敏感症状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使用抗敏牙膏可以缩短这段时间。同时,敏感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控的,洗牙后一段时间内冷热酸甜不要想吃就吃,也能大大减轻症状哦。
误区五:洗牙=美白牙齿
真相:洗牙不能美白牙齿!
洗牙和美白牙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牙齿的色素沉着分两种——
内源性色素沉积:沉积于牙体内部深层的色素,洗牙无法清除,但是通过牙齿美白可达到一定美白效果;
外源性色素沉积:附着在牙面上的色素,通过洗牙可以清除,使牙齿变干净(其实是露出本色)。
误区六:认真刷牙就不用洗牙
真相:刷牙并非全能!
即使刷牙方法正确,辅助使用牙线等,自己也只能清除60%—70%的牙菌斑,牙面转角、牙缝等边角位置往往清洁效率低下,遗留牙菌斑,日积月累形成牙结石。其次,最初黏附的牙菌斑及软垢,可以通过刷牙清除,一旦形成牙石,只能由医生借助专业工具进行彻底大扫除。所以,定期洗牙非常有必要。
误区七:洗牙越勤越好
真相:洗牙频率因人而异。
关于洗牙的频率,有人说两三年洗一次,有人说两三个月洗一次。
那到底应该多长时间洗一次比较合适呢?
只能说,洗牙频率因人而异👇👇
牙周健康且能维持良好口腔卫生基础的人,可以每隔半年到一年洗牙一次。
牙周炎症较重且口腔卫生维护较差的患者,2个月~3个月进行一次洗牙。
病情较轻且口腔卫生维护较好的患者,每隔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洗牙。
洗牙不仅是牙周健康者的预防措施,也是牙周病患者的治疗手段。定期洗牙不仅利于口腔健康,还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全身系统性疾病。
口腔中的细菌总类达上千种,总数几十亿;如果已患牙周病,牙周袋内还有更多有害的细菌。
菌斑牙石引起炎症反应、牙龈红肿出血,存在口腔中的细菌便可乘虚而入,进入血液影响全身健康。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在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病(又名老年性痴呆)、口腔癌等患者的病灶中检出口腔细菌,也有大量研究指出牙周病是全身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并发症、糖尿病心血管等的危险因素。
通过洗牙清除菌斑牙石,预防和治疗牙周病,有利于预防和治疗某些全身疾病。因此,建议市民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进行预防性洗牙。
见习编辑 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