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盐田|沙锦涛:亲历改革开放一线,将深港融合写进生命线

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子芸 胡玥
08-26 10:0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开栏语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特区报与盐田区联合推出“口述盐田”大型人物系列专访,旨在以温润深情的笔触,聆听奋斗者的心声,记录开拓者的足迹。我们将走进不同领域的亲历者——从城区建设的推动者,到港口建设的先行者;从扎根盐田的创业者,到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通过他们的个人叙述,还原盐田跨越发展的肌理与温度,折射特区精神的坚韧与光芒。敬请垂注。

人物介绍:沙锦涛,1946年出生于沙头角,祖上六代皆扎根于此。13岁只身前往香港学习汽车修理。19岁返乡,在沙头角成为东和供销社的一名营业员。改革开放伊始,他进入沙头角镇新成立的“企业办”,见证中英街商业发展黄金时代。1988年,他与香港朋友携手,在盐田创办服装厂。2005年退休后,他继续服务社区,担任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长达13年。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奔走于深港之间,担任香港盐田同乡联谊总会会长,见证并参与着这片土地的深刻变迁。

口述时间:2025年8月23日

口述地点:中英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我是地地道道的中英街人,从小在这条街上长大,亲眼看着它从一条寂静的小巷,变成举世瞩目的“购物天堂”,再到今天作为深港融合的重要窗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初期,我在镇里的“企业办”工作,每天清晨进香港进货,把日用品一箱箱运送回来售卖,见证了中英街商贸最繁盛的时代。如今,我是香港盐田同乡联谊总会会长,仍活跃在推动深港交流的第一线。几十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对盐田、对中英街有着割舍不开的感情。这里不仅是我的故乡,更是我一生的见证与牵挂。

“同走一条街,同喝一井水”

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勘界代表完成勘定“新界”界线,中英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我是1946年出生在沙头角的,祖上六代人都生活在这片山海之间。我们这里是深圳与香港的交界点,中英街横亘其间,一边是香港新界,另一边则是深圳盐田。虽然是两地,却是一个社区,一条街、一个井口,养育了我们两边的百姓。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英街。 中英街管理局图

当时的中英街还没有诊所,街坊邻居的孩子很多都在香港出生,我也不例外。我们读书也是“混着来”的,有香港小孩来深圳读书,也有深圳的小孩去香港读书。到了节庆日子,两边的灯笼、鱼灯、锣鼓声响成一片,一点都没有隔阂感。

“同走一条街、同喝一井水”,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切切实实的生活写照。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的那口井,在桥头。东街人挑水喝,西街人也挑水喝。一早一晚,挑水的、打水的排起队来,街头的扁担叮当作响。那时街上还有专门靠“卖水”谋生的人,挑着一担井水给香港那边的商户送去,这份“跨境”生意虽然辛苦,却是我们童年最朴素的谋生方式。中英街两边的居民就这样你来我往,习俗相通,情感交融,早已血脉相连。

从购物天堂到改革窗口,见证中英街的黄金时代

1960年,我初中毕业后去香港学修车,当学徒没工资,只包饭吃,哪辆车来修,我就住哪辆车里,平日靠顾客给的五毛钱小费度日。吃过苦,才更知道机会的珍贵。1965年,我回到沙头角,在盐田东和供销社当营业员。有了销售的经验,又熟悉两边的市场情况,1979年,我被选进沙头角镇新成立的“企业办”,负责到香港采购商品。

每天清晨五点,我们就出发去香港进货,把香皂、塑料凳、雨伞、扇子、衣服等日用品一箱箱搬回中英街。那些商品到了街上一摆,几乎就是“抢手货”——来晚一步,就只能看着别人挑走。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也彻底点燃了中英街的繁荣。凭借紧邻香港的地理优势、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免税政策,中英街迅速成为全国游客争相前往的“购物天堂”。一时间,来这里的人不仅是为了采购,更是在感受时代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的气息。

人流如潮的中英街。 资料图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街上人潮汹涌,高峰期一天内游客超过10万人次。你很难想象,在这条只有0.17平方公里的小街上,几乎每家店铺日营业额都过万元,金铺甚至能破百万。这些不是传说,是我亲手搬货、亲眼见证的事实。

中英街的火热,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各类来料加工厂相继开设,商贸经济快速发展。短短几年时间,中英街从一条边陲小街,崛起为全国闻名的商贸集散地,成为改革开放最早也是最直观的成果之一。

对我来说,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记忆,更是一段国家发展进程的亲历。那时候我们感受到一种使命感:中英街不仅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更是“一国两制”的生动体现。你站在街心,能感受到两边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氛围。中英街早就不是简单的商业街,它让人看到内地发展的渴望,为后来盐田走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梅沙创业者到中英街社区“管家”,亲历盐田的巨变新生

1988年,我与一位香港朋友合作,在盐田梅沙开办了一家制衣厂,厂里有1000多名工人。那时的梅沙还很荒凉,电要自己发,水靠自己打井,连电话都打不通,远非今日繁荣模样。可我们硬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撑起了一个工厂,也拉动了盐田早期的经济发展。

如今再看去,现在的盐田、现在的梅沙,早已大变样。曾经我发电、打井、拉电话的地方,如今是高楼林立、交通便利、产业聚集的现代城区。港口繁忙、山海相连、文旅兴旺,走在路上,随处可见的是清澈整洁的街道和笑脸盈盈的居民。我感慨万千,一方面为自己曾在这片土地上努力过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更坚定了我对盐田未来的信心,心里说不出的自豪。

2005年,我从厂里退休,本来想享享清福,没想到却遇到了人生中又一个转折点。

当时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中英街社区居委会换届,我一辈子搞企业,从没搞过社区工作,所以,一开始我也没想着要去。后来居民找到我,说:“九叔,你为人公道,又退休在家,不如来当这个居委会主任,给社区做点事吧。”我这才开始认真考虑起来。因为出生在狗年,小时候大家都叫我“阿狗”,如今到了花甲之年,街坊们就尊称一声“九叔”(“九”和“狗”在粤语中发音相同)。

2005年5月21日,盐田区“中英街”等9个社区投票选举出新一届社区居委会,全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中英街社区是盐田区最老的社区之一,许多居民祖上三代都住在这里,居民相互都认识,参与热情很高。

2005年5月21日,沙锦涛(右)当选“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摄

在社区居民的支持下,最终我当选了中英街居委会主任,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3年。居委会主任是干什么的?我理解,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左邻右舍也喜欢找我办事,大事小事都找我。这期间,我协调解决了包括桥头通行管理、关口便民通道、垃圾专车运送等诸多社区百姓关切的问题,努力让这个小社区更有“人情味”。作为土生土长的中英街人,退休后依然能得到左邻右舍的支持与信任,为大家做点事情,我感到很欣慰。

擦亮“金字招牌”,中英街在深港融合中焕新蝶变

1997年香港回归,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动员组织,联络深港两地的居民,筹备庆祝联欢活动。1997年6月30日,在大雨中,我们迎着驻港部队从中英街踏入香港的步伐,在街道两侧挥舞国旗夹道欢迎。很多人都湿透了衣服,却激动得彻夜未眠。中英街中间那道曾横亘百年的界线“消失”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深港来往愈发密切,我也转身投入到推动深港交流的第一线,成为香港盐田同乡联谊总会的会长。这些年,我带着乡亲们参访交流、举办节庆活动,支持家乡建设。我们从最初30多位乡亲起步,如今已发展至近8000人,是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会员最多、志愿者最多的同乡会之一。我始终相信,乡情是最牢固的纽带。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延续了传统民俗,也架起了深港文化、情感交融的桥梁。

这些年,盐田区正全力推动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建设,中英街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作为“合作区”的核心区域,它的面貌已焕然一新:街区环境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和现代消费有机融合。中英街正在从“老字号”走向“国际范”,既讲红色故事,也引入国际品牌。它已成为深港融合的重要窗口,未来还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写下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我对盐田、对中英街的感情太深了。我亲历了这里从交通闭塞到产业兴盛的巨变,我也从一名扎根街头的营业员,走到了推动深港两地交流的桥梁位置。无论未来我年纪多大、体力几何,只要还能出一份力,我都会带着联谊会的全体会员,全力支持中英街和盐田的发展,把中英街“历史文化名街”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子芸 胡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