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头条:他的决心和信心,从未动摇过 | 人文天地·新阅读

杨冬权
08-24 10:0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抗战旗帜毛泽东》 杨冬权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5年6月版

这本《抗战旗帜毛泽东》的首版出版于2023年7月,如今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新版,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再过十天,我们就将迎来这个伟大的纪念日,我重读自己这本书,有了不少新发现。本书基本是对毛泽东抗战著作的一次重读、精读,对这本书进行重读、精读,我们发现毛泽东就是一面抗战的旗帜,一面在十四年抗战中始终飘扬的旗帜,一面在抗日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军民心中都仰望的旗帜,一面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正义人士宣传过的旗帜!

旗帜是什么?旗帜的本义是指各种作为某种标志的旌旗,其关键词是“具有标志性”。旗帜的引申义则为人们愿意信奉并以之作为指南的思想理论和具有感召力的能够为人们指引前进方向的精神力量,或者是在某一领域具有先锋模范作用的人或事物。其关键词是“指南”“感召力”“指引前进方向”“精神力量”“先锋模范”。抗战的旗帜是什么?就是抗日的标志性人物、代表性人物、象征性人物、引领性人物、领导性人物、领袖级人物,是抗日人士自愿跟随、心中向往、自发传扬的人物。

在我看来,作为抗战旗帜,最关键的至少有两点,或者至少要做到两个字:第一是要能“抗”。第二是要能“胜”。

能“抗”,就是说他是抵抗的标志。不抗日,或者抗日不坚决、不自始至终,绝不能称为抗战旗帜。他必须在从日军开始进攻中国国土的时候起,就是抗日的倡导者,就是坚定的抗日者,就必须举起抗日的大旗,组织有效的抵抗,发动正义的抗日战争。不但他本人对日始终不妥协、不投降,而且他的部下也要不妥协、不投降。他应该是抵抗的象征、抗争的标志、抗日的代名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同日寇血战直至把他们逐出中国的代表性人物。

能“胜”,是说他是胜利的象征。抗日的目的和宗旨在于求胜。屡抗屡败的战争领导者也绝不应称为抗战旗帜。他应该始终具有中国必胜的信心和号召,应该掌握克敌制胜的法宝,应该是在抗战期间指挥所部常打胜仗、挫敌锐气、鼓舞国人的“常胜将军”,是收复失地、恢复河山、让更多人民免陷魔掌的克敌高手。他应该是胜利的希望、胜利的符号、胜利的化身。

拨开硝烟,进入历史。我们发现毛泽东首先是高人一筹、先人一步的预见大师。他于1916年就预见到中日20年内必有一战;1936年7月预见到日本想征服全中国;同年8月他预见到全国抗战的发动人——宋哲元、发生地——宋哲元军驻地范围、战争规模——大规模之抗日战争、战争影响——红军助战及29军成为抗日英雄;1937年3月他预见到中国对日作战不可避免,九国公约不可能阻止日本对中国作战。而从1936年3月起,毛泽东就一直预言中日战争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即使没有外援,也是如此,中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

本书中引用的毛泽东关于抗战的准确预见多达百余个,这些预见都被后来的历史发展证实是准确的。可以说,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预见得到印证最多的预见大师,是最高明、最有远见的战略家。那么,在实践上呢?毛泽东在全中国和全世界,首先以红色政府名义对日本宣战,他也早在1933年5月,就已提出北上抗日。他始终有着抗日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从未动摇过。他一直坚持要取得抗日的全胜,即把日本逐出一切中国领土,而非仅仅恢复七七事变前的局面。他始终坚决反对任何人对日妥协和投降,从无对日妥协、投降的言论和行动。他是中国最坚定的抗日派、胜利派、全胜派。

毛泽东是一位用政治统帅、指导军事的“政治军事家”,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家。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中“无硝烟的战场”,是通常所说的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之外的“第三个战场”。其实,早在《论持久战》演讲发表之前好几年,毛泽东就提出了中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思想,并在党内外、国内外人士面前几十次地宣传过,特别是还把持久战上升为战略。《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进一步丰富、系统、深化和集大成,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论述得最生动具体而详尽系统的著作,当时及后来都在国内外得到超乎想象的极其广泛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抗战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更为可贵的是,毛泽东又是把持久战思想一直加以贯彻实行的行动家,在抗战的几乎全部时间里,都坚持用这一战略指导敌后军民抗战。

通过重读、精读毛泽东抗战时期的著作,我们发现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战争和游击战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抗战战略的最大区别、最根本不同、最显著分界,它是共产党力量在敌后根据地迅速发展、不断发展、越战越强的根本秘诀。我们还发现在指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中,毛泽东十分重视经济建设,他率先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把经济建设作为根据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些新的发现,都来源于、立足于、依据于毛泽东抗战时期的著作和大量史料,正是有了这些材料和史料作支撑、作凭证、作依据,才使得本书具有了客观性、扎实性、可靠性、权威性。这正应了本书的书名,是的,“抗战旗帜”这个称号,毛泽东当之无愧,舍他无谁!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杨冬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